[机缘参悟-121] :实修 – 什么是实修、正见、开悟

[机缘参悟-121] :实修 – 什么是实修、正见、开悟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 在认知周围世界上 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达到某种较高的认知境界 并让这种状态成为自己自然而然的状态 而非刻意的状态 让自己远离烦恼和痛苦 返璞归真 遵循自然规律 包括生死轮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目录

一、为什么要实修?

1.1. 实修的目标是什么?

1.2 人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1.3 实修的无烦扰痛苦的目标与傻乐的区别?

二、什么是正见与开悟

2.1 什么是正见

2.2 什么是开悟

三、什么是实修

3.1 什么是实修?实践、修行

3.2 修“什么”?修身、修心、修业、修言、修行、修德、修智、修灵

3.3 如何“修行”?实践和内观


一、为什么要实修?

1.1. 实修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在认知周围世界上,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某种较高的认知境界,并让这种状态成为自己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非刻意的状态,让自己远离烦恼和痛苦,返璞归真,遵循自然规律,包括生死轮回和万物一体

然而达到这个过程的途径却需要刻意,主动的,即通过刻意的学习和行动,重构自己现有的、已有的神经系统的连接方式,从而重构自己过往的、已有的、让自己痛苦的认知、行为方式等。这个过程既是刻意的,也是人为的,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主动实践的过程。尤其是刚开始,当个人当下的状态(痛苦、迷茫、贪嗔痴)与目标的状态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越需要人为的、刻意的学习和行为的改变。当随着个人的状态离目标状态越近,这种人为、刻意的成分越来越少,直到自然而然的状态。

1.2 人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人痛苦的来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和层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痛苦来源:

  1. 生理层面:身体健康问题、慢性疾病、疼痛、残疾等生理因素也可以导致人痛苦。
  2. 心理层面:内心的痛苦主要来自于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等),以及心理压力、自卑感、失去希望等心理状态。这些情绪和状态可能是由于外界的压力、生活事件、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创伤等引起的。
  3. 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也会带来痛苦。社会不公平、歧视、贫困、失业、孤独等问题都可能使人感到痛苦和无助。
  4. 存在层面:对生命意义、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的质疑和困惑也会导致痛苦。人们常常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上感到挣扎。

上述痛苦的根源在一个“人”字。“人”字代表了生理的小我,心理的小我,社会关系中的小我,以及社会文化、传统赋予“人”的各种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给人带来的各种痛苦

越是低等的生物,感知痛苦的途径越少。

1.3 实修的无烦扰痛苦的目标与傻乐的区别?

天生的弱智和傻子是没有痛苦的,他们眼里没有世俗,没有对不可见未来的焦虑,从这个角度看,实修的目标就是要到达这种状态。但实修所追求的无痛苦的状态和简单的傻乐有根本性的区别。

  1. 意识和觉知:实修所追求的无痛苦的状态不是简单的追求愚蠢或无知乐趣,而是通过深入觉知和意识的提升来达到的。实修者通过正念、冥想和内观等实践,培养对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觉察能力,从而超越痛苦、负面情绪和纷扰的束缚。一个是无知,一个是觉知,这两种状态都是无痛苦,中间是一知半解,是痛苦。
  2. 深度体验:实修追求的无痛苦状态是经过深入探索实践的结果,是一种内在的心境和境界。它不仅关注消除痛苦,还追求平和、喜悦和智慧的境界,使人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苦难时保持内在的坚定和平静。它是感知痛苦、理解痛苦、接纳痛苦、超过痛苦的过程。
  3. 悟性和智慧:实修追求的无痛苦状态往往涉及对生命和存在深刻理解。实修者通过对智慧和悟性的培养,逐渐超越个体的痛苦和欲望认识到痛苦的本质,并寻找解脱之道。它是突破自我、小我,超越自我痛苦,俯瞰芸芸众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小我)之后的释然、豁达。让精神承载于生理的我,从又脱离自我,脱离小我,从而,又能够帮助自我,引导、指引自我。让生理、心理、社会的小我能够超越芸芸众生,潇洒自如在现实世界中行走,让生理、心理、社会中的“小我”没有痛苦,更加的快乐,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这是傻乐完全达不到的状态!即自我成就!!!这是与傻乐最根本的区别!!!

        总的来说,实修所追求的无痛苦状态是一种内在的、深度的心境,通过对觉知、意识和智慧的培养而实现。它不同于简单的傻乐,而是通过深入体验和领悟生活的本质,超越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二、什么是正见与开悟

2.1 什么是正见

正见是佛教术语,它包含了对于真实实相正确理解观察

它是佛教八正道中的一部分,是实现智慧和解脱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见涉及对于生命存在本质的、正确的认知,超越了表面的现象和错觉,寻求真实的理解

它包括对于三法印的正确认识:

无常(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

苦(生命中存在着痛苦和不满)、

无我(事物没有固定独立永恒的实体)。

通过正见,人们能够超越迷惑、错误的见解和执著,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智慧解脱。正见也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指导,有助于人们观照自己和世界,并帮助他们迈向解脱和幸福的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正见是一个深奥而广泛的主题,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这里提供的是一个简要的概述,如果您对此感兴趣,我鼓励您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备注:

只可惜,佛并没有告诉人们,真实的实相到底是什么?!

在佛教中,“真实的实相”指的是宇宙的本质和真相,这是一个现象世界无法描绘和诠释的存在(无法描述,这是佛与科学的重要区别),只能靠个体自己的体悟(这就是为啥需要修行和开悟)

佛陀曾经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涅槃经》),强调了现象世界的无常和幻像,指出所有现象的虚幻性。

佛教的修行过程强调通过内观和反省(不像科学,可以在外在通过标准的语言进行描述和阐述,佛无法用任何语言,如自然语言,数学语言等来描述他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以及他看到的宇宙的真相),观照自我和世界的真实面貌,最终实现开悟和超越物质世界的迷惑(世界的真相不在外界的物质世界,而在内心,在内心的精神活动,在内在的生物电的活动,是虚拟的,而不是物质的)。在此过程中,佛教不是告诉人们这个“真实的实相”是什么,而是指引人们发现自己本质的清净明亮性,认知到无常和因缘的运作法则,了解各种众生之间的互依互存关系,以此开启一条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

佛教并不指望人们通过理性思考或语言来明确描述“真实的实相”,而是认为这是通过冥想和自我觉醒的一种境界体验。佛教追求的是觉醒和解脱,超越了形象语言的局限性,换言之,它是一种对真实的体验和认知(体验、感悟、认知,而不是理性的语言描述)

于是才有修行、内观、冥想,最后是开悟。

2.2 什么是开悟

在佛教中,“开悟”(英文翻译为 “enlightenment” 或 “awakening”)是指一种心灵的体验认知的状态,是通过内观和多年修行,意识到真实自我宇宙真理的境界。

具体来说,开悟的体验意味着个体的生命宇宙的本质状态一致自我和世界的分离消失,觉醒为超越了时间、空间和有限性的存在。这种体验通常伴随着深刻的正念、正见、慈悲、喜悦和平静,是生命中至高无上的一种境界。

开悟是佛教中最终目标之一,是追求解脱真正的幸福的路程。通过实践诸如禅修、内观、行善、持名等修行方法,追寻自我本质、发展智慧、良善、慈悲,渐次体味开悟的境界,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

需要注意的是,开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同的、个体化的体验(即没有统一的标准,是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和状态,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神经系统的连接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达到开悟状态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不会像魔法一样使人一瞬间从痛苦中解脱。它需要长时间的修行,以及对自身和周围的事物有一种深刻的体察和思考

备注:

开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通过自身的体验感知到用语言无法理性描述的宇宙的本质和真相。

三、什么是实修

3.1 什么是实修?实践、修行

实修是指通过实际的修行实践来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达到某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实”:实践、行动、行为,是相对于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而言的,重在“行”,而不是重在“知”,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

“修”:学习为了达到某种境界而进行的修正自己行为的方法。

在佛教中,实修是指通过持戒、修定、闻思修等一系列方法,达到消除烦恼,返璞归真等目的的修行方式。实修需要持之以恒、认真地进行,并且结合指导和经验教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2 修“什么”?修身、修心、修业、修言、修行、修德、修智、修灵

“修身、修心、修智、修行、修言”是五种修炼方式,这些方式常被各种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用来强调个人修身自律的重要性,以便个体得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

  1. 修身:指通过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来强化身体,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 修心:强调塑造个体的内心品质,包括洞察力、勇气、恒心、正念等。通过修心可以提高个体的心境,澄清思维,辨别是非,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3. 修言:即是在措辞方面尽可能地铺陈明白,表述清晰。只有通过修整措辞,才能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意思。“修言”更多是从沟通、表达等方面考虑,通过合理、恰当、理智的言行去带动自己和他人的改进,达到社会共融、和谐、进步的目的。
  4. 修行:指锻炼个体的理念、态度和行为。通过自我反省和提高个体的修身、修心、修智等方面的素质,使个体能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恒心,进而达到过上更具意义的生命的目的。
  5. 修业:修业是指通过学习、钻研特定的学问和技能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在学业上不断钻研和提高,也包括在事业或工作领域上的专业能力的修炼。通过不断修业,个体能够拓展知识、增强技能,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6. 修德:修德是对自身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培养与践行。它强调培养善良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及遵守道德规范和伦理。通过修德,个体能够提高道德境界,塑造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行为。
  7. 修智:是培养智慧和敏锐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思考的一种修炼方式。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培养个体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提高判断和理解能力,进而增加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和领导力。
  8. 修灵:是一个个体内在成长和觉醒的过程,它让个体深入了解自己的本质和与更高层次的存在之间的联系。修灵是通过修行和培养个体心灵层面的修炼方式,旨在提升个体的灵性和内在境界。每个人的修灵之路都是独特的,取决于个体的意愿、选择和实践。通过修灵,个体可以体验到更大的内在平衡、和谐和内在的喜悦

上述几个方面的修炼是相互关联,一个方面的强化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提升。

它们都是实现自我提高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维系人类的天性和共同价值观。

3.3 如何“修行”?实践和内观

在佛教中,修行(英文翻译为 “practice” 或 “cultivation”)是通过实践和内观来培养自我认知心灵成长的过程。

下面我将就如何“修”给出一些基本的建议和方向,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佛教传统和教义提出的:

  1. 身口清净(身):身口清净是佛教修行善法早期,一个基本的内功,指的是要保持一个纯净的身心状态,避免所有有害行为和有害言语。遵循佛教的五戒九品戒,远离邪恶行径,这是净化心灵和保证正念正行的基础。
  2. 禅修冥想(心):禅修冥想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过静坐禅修,放松身体和宁静心灵,冥想和观照自己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流动,发现自我与世界的本质及其真实面貌。要通过长时间的、持续的、逐渐深入的禅修冥想来培养内观和智慧
  3. 学习佛法(理):佛教的教义和经典是支撑佛教宗教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加深对佛法的理解,促进从修己到修道的转变,强化个人的敬虔信仰,这样心理上更能贴合整个佛教宗教体系。
  4. 慈悲善行(行):佛教强调慈悲、同情和行善,通过慈悲的努力来消除内心的烦恼和仇恨,因其自然的不偏不倚更能促成心灵上的成长。在生活中,学会慢慢地发展和保持善良的品质,逐渐树立奉献的心态,这些都是提升自我和成为更好的人的基本元素。

总之,在佛教的修行中,通过以上方法,人们可以逐渐发展内心的平静、认知、智慧、意识和慈爱,这些特质不但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引导人们实现大道,并最终实现涅槃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19736.html

(0)
上一篇 2025-11-03 13:26
下一篇 2025-11-03 13: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