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文章目录
控制系统结构
控制器就是逻辑大脑,测量反馈通过传感器,将当前被控对象的状态返回,就相当于我们的感官。
比如,人要走路,目标位置就是给定输入,控制器就是大脑,执行单元就是腿,控制的body,眼睛是传感,最后的输出设定就是实际到达位置,大脑接收到眼睛测到的实际位置与给定位置的偏差,然后决策产生电信号,推动腿,带动身体走动。
系统基本都是这逻辑,反馈很重要,没有反馈的系统,都是不太鲁棒的。
控制算法逻辑介绍
其实一切常理描述很容易,数学表达却复杂。
传统控制算法与现代控制算法的思路对比
传递函数是将微分方程,通过拉氏变换,将微积分(时间)替换成s;而状态方程就是微积分方程,每个状态方程都包含一个一阶微分方程,层层迭代,因而能表示多阶微分及多变量系统。
传统控制算法是基于误差来计算给定输入控制量;而现代控制理论是基于状态方程,改变状态导数与状态得关系,即 x ˙ = f ( x ) + u → x ˙ = g ( x ) \dot x = f(x)+u \rightarrow \dot x = g(x) x˙=f(x)+u→x˙=g(x),从而调节系统性能。
相比较的话:
- 经典传统的控制算法是一种被动式的调节方法,根据偏差及偏差累积及偏差预警来调节系统控制输入,但是传统的控制算法,适用性广,因为受系统的内部约束影响较小;
- 而现代控制算法是较为主动的调节方式。但是现代控制算法的性能也依赖于本身系统的结构。
- 经典控制理论使用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通过构建系统的微分方程,然后经过拉式变换得到传递函数。
经典的控制算法是将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针对测量系统误差,经过控制器运算给定相应的控制信号。传统的控制算法有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等。 - 现代控制是采用状态方程来描述系统。状态方程描述状态向量的导数与状态向量的关系。其实就是多变量的微分方程,写成矩阵表示形式。
现代控制理论思路
状态方程稳定性分析
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
特征值
A的特征值对应传递函数的极点。当特征值为负,则表示x的速度与x成反比,因此如果x离开平衡点,则会被牵引回平衡点,得结合相平面来理解。传递函数极点就是状态方程的特征值,用来描述状态的导数与状态之间的关系。
当特征值均非负,系统稳定。 表示状态为正时,对应的状态导数为负,则会使状态值减少,回到平衡点。
平衡点
系统的平衡点,是状态的导数为0的点,平衡点附近状态量导数均为负时,该平衡点是稳定点。
相平面
相平面就是状态量导数与状态的关系
特征值分根据正负实根分为以下部分,详细推导,可以看上方up主的视频讲解。
传统控制算法
PID算法原理概述
对偏差信号的进行计算,
比例是计算偏差的倍数,线性快速跟踪偏差。
积分是计算偏差累积,因此能够起到稳定系统的作用。
微分捕捉偏差的变化,因此能够提前预见偏差。
1.比例(P)
比例调节作用: 是按比例反应系统的偏差,系统一旦出现了偏差,比例调节立即产生调节作用用以减少偏差。比例作用大,可以加快调节,减少误差,但是过大的比例,使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2.积分(I)
积分调节作用: 是使系统消除稳态误差,提高无差度。因为有误差,积分调节就进行,直至无差,积分调节停止,积分调节输出一常值…
3.微分(D)
微分作用反映系统偏差信号的变化率,具有预见性,能预见偏差变化的趋势,因此能产生超前的控制作用,在偏差还没有形成之前,已被微分调节作用消除。因此,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在微分时间选择合适情况下,可以减少超调,减缓震荡。
微分作用对噪声干扰有放大作用,因此过强的加微分调节,对系统抗干扰不利。此外,微分反应的是变化率,而当输入没有变化时,微分作用输出为零。微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另外两种调节规律相结合,组成PD或PID控制器。
模糊
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现代控制算法
LQR
滑模算法利用超平面令 s = e = x − x d s = e = x – x_d s=e=x−xd,来将系统稳态迁移到 x d x_d xd。
LQR更适合用来改变系统相应速率(系统特征值),而滑模可以改变系统的稳态点。
自适应控制
控制器设计:
u = x d ˙ + x 2 ∫ 0 t e x 2 d t + K e u=\dot{x_d}+x^2{\int_{0}^{t}ex^2}dt+Ke u=xd˙+x2∫0tex2dt+Ke
滑模控制
原理及设计步骤分为两步:
- 设计滑模超平面 s = Σ c x s=\Sigma cx s=Σcx
根据系统所期望的动态特性来设计系统的切换超平面 s = Σ c x s=\Sigma cx s=Σcx,系统状态一旦到达滑模面,将以指数趋近方式达到稳定状态。
如: s = c 1 x + c 2 s=c_1x+c_2 s=c1x+c2
可以看出滑模面上的状态量最终都会趋于零,而且是以指数速度趋近。 - 设计趋近律
设计律用来将系统状态向滑模平面上滑动,其实就是,如果状态不在滑模平面,就把它牵引到滑模平面上,从而能够保证稳定性。即如何令 s = 0 s=0 s=0的问题。
趋近律的设计一般有:
1)等速趋近律
2)幂次趋近律
3)一般趋近律
4)指数趋近律
其中 s g n ( s ) sgn(s) sgn(s)是符号方程, s g n ( s ) sgn(s) sgn(s)是方程是用于规范s的稳态在0点,如:
s s s的状态变化,跟普通的状态方程那样,使用相平面分析, s ˙ \dot s s˙与 s s s偏离0状态时,会被拉回到零点, s ˙ \dot s s˙与s偏离0的方向相反。最终使 s s s逐步趋近于0。
通过滑动模态控制器 s ˙ = g ( s ) \dot{s}=g(s) s˙=g(s),如 s ˙ = ε s g n ( s ) \dot{s}=\varepsilon\ sgn(s) s˙=ε sgn(s)使系统状态从超平面之外向切换超平面收束。系统一旦到达切换超平面,控制作用将保证系统沿切换超平面到达系统原点,这一沿切换超平面向原点滑动的过程称为滑模控制。
- 根据设计的滑模面和趋近律计算出控制参数。
例子:
x ˙ = f ( x ) + u \dot{x}=f(x)+u x˙=f(x)+u
令: s = x → 0 s=x \rightarrow 0 s=x→0
要使x最后趋近于0,则
s ˙ = x ˙ = f ( x ) + u = − ε s g n ( x ) \dot{s}=\dot{x}=f\left(x\right)+u=-\varepsilon\ sgn\left(x\right) s˙=x˙=f(x)+u=−ε sgn(x)
得:
u = − f ( x ) − ε s g n ( x ) u=-f\left(x\right)-\varepsilon\ sgn\left(x\right) u=−f(x)−ε sgn(x)
ε \varepsilon ε一般也会选择随动非负参数,当状态量x接近稳态时, ε → 0 \varepsilon \rightarrow 0 ε→0,减少震荡。
注:一般在实际中,通常是使 s = e → 0 s=e \rightarrow 0 s=e→0,以约束误差为0来设计趋近律。
如:
附上其他链接控制算法整理
系统稳定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206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