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如果你是个怀旧的人,或者喜欢听听老歌、老故事,那今天的话题你绝对不能错过。咱们今天就来说说那些年在车里陪伴我们的老朋友——FM和AM广播。
记得小时候,每次坐车,司机总是打开收音机,调到那个熟悉的频道,听交通广播、听新闻,有时候还能听到点好玩的段子。那时候,FM和AM就像是两个神秘的世界,一个声音清晰,一个带点杂音,但都那么有味道。
那么,这两个广播频段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FM与AM:原理大揭秘
- FM调频广播:音质清晰的小能手
FM,就是Frequency Modulation的缩写,也就是调频广播。它通过改变频率来传递信息,就像是唱歌时音调的高低变化一样。
FM的频率范围通常在87.5-108MHz之间,这个频段比较高,所以信号相对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咱们平时听的音乐广播、娱乐节目,大多都是通过FM频段播出的。因为它的音质清晰,还支持立体声,听起来就像在现场一样。
不过,FM也有个小缺点,就是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一般只能覆盖一个城市或周边地区,所以你要是去了外地,可能就得换个频道了。
- AM调幅广播:传播距离远的传声筒
AM,就是Amplitude Modulation的缩写,也就是调幅广播。它通过改变振幅来传递信息,就像是咱们说话时声音的大小变化一样。
AM的频率范围一般在540-1600kHz的中波频段,这个频段比较低,所以传播距离特别远。据说,北京发个信号出来,在上海都能听到!
但是,AM的抗干扰能力就比较弱了。要是遇到山丘、高楼这些障碍物,信号就会衰减。而且,AM的音质也不太好,经常能听到滋滋声。所以,它更适合播放新闻、紧急播报这些需要远距离传播的信息。
FM与AM:实际生活中的那些事
- 接收设备:车载收音机的变迁
说到FM和AM,就不得不提车载收音机了。以前,车载收音机可是司机们的必备神器。不管是开长途还是短途,都得打开收音机听听。
那时候的车载收音机,通常都有两个开关:一个是FM电台,一个是AM电台。司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切换频道。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载收音机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一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开始减少甚至取消AM广播的接收功能。这让不少喜欢听AM广播的司机朋友们感到有点失落。
- 节目内容:音质与信息的双重享受
除了接收设备的变化,FM和AM在节目内容上也有所不同。FM广播因为音质清晰,所以更适合播放音乐、娱乐节目等需要高质量音质的内容。
像是咱们平时听的Music Radio音乐之声,还有各种流行音乐榜单,都是通过FM频段播出的。这些节目不仅让咱们在开车的时候不无聊,还能让咱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而AM广播,因为音质不太好,所以更适合播放新闻、紧急播报等需要远距离传播的信息。像是天气预报、地震预警啊,这些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AM频段播出的。
所以,虽然FM和AM在音质上有所差别,但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咱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频段来听。
- 应用场景:城市与偏远的双重覆盖
在城市里,FM广播因其音质和节目内容的多样性而备受欢迎。像是咱们年轻人,都喜欢听点流行音乐啊、娱乐节目啊这些。
而且,城市里高楼林立、信号复杂,FM广播的抗干扰能力强,所以听起来也更加清晰。所以,在城市里,FM广播可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在偏远地区或者紧急情况下,AM广播的远距离传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像是遇到自然灾害、电力中断啊这些紧急情况时,手机和网络信号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但是,广播却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啊,帮助人们了解外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所以,在这些情况下,AM广播可是个救命稻草!
中美两国为何都重视车载收音机?
近来,中美两国都出台了关于车载收音机的相关规定啊。要求新车必须能够接收FM和AM广播信号。这一规定,可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中美两国为何都如此重视车载收音机呢?
- 应急通信的重要性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咱们前面也提到了,广播在紧急情况下可是个重要的通信工具。像是遇到台风、地震这些自然灾害时,手机和网络信号可能会中断,但广播却能继续工作。
所以,中美两国都认识到了广播在应急通信中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了相关规定来确保新车能够接收FM和AM广播信号。这样一来,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就能通过广播来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了。
- 传承与保护广播文化
除了应急通信外,广播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早期的无线电报、广播剧到后来的音乐广播、交通广播,广播一直陪伴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广播还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媒介。它不受地域限制,能够覆盖广泛的人群;同时,它又是单向传播的,能够让人们专注于接收信息而不是分心去做其他事情。
所以,中美两国都希望通过出台相关规定来传承和保护广播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接触并喜欢上这种特殊的媒介形式。
那么,大家有没有什么关于广播的记忆或者故事想分享的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2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