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需求

深入理解需求一 需求模型 1 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定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进行排序分别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一、需求模型

   1、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

    定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进行排序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分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这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社交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深入理解需求

   2、KANO模型

     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1)基本型需求;(2)期望型需求;(3)兴奋型需求;(4)无差异型需求;(5)反向型需求。其目的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类来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分处理,帮助企业找出提高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切入点。

深入理解需求

(1)基本型需求:就是用户不说却必须存在的理所当然的需求,即痛点。当需求满足时,用户不会感到满意,但当不被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就好比一个手机却通话质量不好,直接就可以go die了。

(2)期望型需求:与用户满意度成正相关的需求,也叫用户需求的痒处。当需求满足时,用户会很满意,当不被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就好比手机的拍照功能。

(3)兴奋型需求:也称为兴奋型需求,是企业给用户提供的惊喜型需求。该需求大大超出了用户对产品本来的期望,使得用户的满意度急剧上升,所以即使表现的不太完善,用户的满意程度也非常高。而即使该期望没有被满足,用户也不会感到不满意。这就好像iPhone X的面部识别,即使识别速度有时慢或者不准,也有一大批用户蜂拥购买。

(4)无差异型需求:就是说该需求被满足或未被满足,都不会对用户的满意度造成影响。

(5)反向型需求:该需求刚好与用户的满意度呈反向相关,满足该要求,反而会使用户的满意度下降。

   2.1  如何使用卡诺模型

     1、明确目的:例如:企业为卖家开发的CRM工具,随着卖家客户的不断增长,CRM系统中需引入一些新的功能满足其管理需求。而我们作为产品开发设计者,需要知道这些功能哪些是基本功能,哪些是增值功能,功能的优先级又该如何排列等等。

    2、设计问卷。此问卷调查表划分维度有两个:提供时的满意程度、不提供时的满意程度。而满意程度被划分为5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因为人的满意程度往往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参考:https://www.wjx.cn/m/.aspx

   3、数据清洗。

   4、整理分类。

深入理解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

  • A:兴奋型;
  • O:期望型;
  • M:必备型;
  • I:无差异型;
  • R:反向型;
  • Q:可疑结果。

  5、量化结果;

  6、产出;

二、常用软件设计模型

     瀑布型:通过设计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

深入理解需求

缺点:

1.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3. 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
4. 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敏捷开发模型:“小步快跑”:产品初始实现核心流程就可以,后续不断完善。实现“最小产品原则”。优点是:快速迭代,响应及时。敏捷开发常用的工具有:worktile、scrum works Pro。

深入理解需求

深入理解需求

步骤说明(本步骤只针对scrum来说明敏捷开发的过程):

  1、创建vision:敏捷开发前必须创建一个vision,就是我们所做的产品规划。

  2、维护backlog:产品负责人需要将收集到的需求按照用户故事维护到backlog,并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包含所有功能性以及非功能性的需求点(创建需求池,并用用户故事来展示)。

  3、拆分sprint:随后把backlog拆分成一个个sprint。成为 sprint  backlog。每一个sprint  都是一个开发周期。

  4、发布sprint plan:将sprint拆分成一个个task,然后组员自己选择任务进行完成。当一个任务完成后,再选择下一个任务。

  5、daily scrum:一般会定期组织会议,一般包括梳理会议、计划会议、每日站会、回顾会议、评审会议。梳理会议是指梳理用户故事地图。计划会议是需求澄清需求,由开发人员评估开发时长。每日站会是每天进行沟通的内部短会,主要是汇报每天干了什么、明天干什么、遇到的问题等。回顾会议是针对上线后进行项目复盘,进行项目总结以及自我评价。

三、需求收集

    4种常规的需求采集和分析的方法,按照性质分为 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是通过观察、交流的形式,主观进行用户需求总结;定量是通过数据的方式客观进行需求判断。

从形式方面分为说和做,说是来自用户直接表达,做是来自用户行为的分析。

按照性质与形式不同,4种需求分析方法分别是: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一、用户访谈

与调研的用户一对一或一对多,直接进行沟通,最好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

作用:发现用户和需求范围

步骤:目的设定——提纲设计——用户筛选和邀请——现场访谈——结果汇总和分析——提炼需求。

在用户访谈执行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环节的问题

1、访谈准备:明确主题和目的,设计好提纲

2、现场访谈:建立亲公司轻松的氛围,记得录音或作详细的记录,建议40分钟内

3、需求分析:

  • 筛选结果后,过滤无效信息(跑题、重复回复等)
  • 提炼用户反馈的需求,避免被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误导
  • 识别用户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 需求分析结果
  • 用户:个人信息与网络使用偏好
  • 问题:用户遇到什么问题?
  • 行为:用户会怎么做?
  • 原因:用户问题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二、调查问卷

设计问卷由用户填写,回收问卷,统计用户反馈,量化数据的方式获取用户需求。

作用:量化用户和用户需求

步骤:目的设定——问卷设计——测试——问卷投放——结果汇总与分析——提炼需求

注意问题:

  • 问卷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的,问题的设计必须紧跟主题
  • 题目的问法尽量理解简单,避免出现——您是否不得不使用这个APP?(类似错误的问法)
  • 问题的设置在25道左右是效果最好的

三、可用性测试

邀请用户实际使用产品,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观察用户遇到的问题,从用户实际产品使用行为来分析用户需求。

方式:定性研究法,邀请用户使用产品,观察用户行为和反馈,分析用户需求

作用:验证用户和用户需求

步骤:目的设定——测试准备——用户邀请——测试执行——用户访谈——结果汇总与分析

注意问题:

  • 测试用户是否代表典型代表用户
  • 用户遇到问题的操作和反馈
  • 测试后访谈了解用户感受和想法

四、数据分析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都能被记录,如果再产品中植入统计代码,就能获得用户的实际使用数据。

方式:定量研究法,通过统计用户日志文件或实际使用数据,采集和分析用户需求。

作用:校正用户和用户需求

步骤:目的设定——代码植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需求分析

注意问题:

  • 确定需求分析的目的:用户特征、用户行为,越明确越好
  •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用户问题
  • 通过用户数据和访谈结果判断原因

四种方法,各有不同的场景使用。

用户访谈的重点在于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交谈,直接收集用户需求,起到发现用户需求的作用。

可用性测试是定性分析方法,通过用户的实际使用,验证用户需求。尤其是新产品需求分析时,建议采用可用性测试,验证发现需求是否存在。

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量化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的多少、比例和频率等,以此为产品迭代是否有效的依据。

 四、需求管理

      要对需求进行管理,则必须明确需求生命周期。需求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内外部评审、需求落地、需求迭代变更。

     对于收集起来的需求,我们将其称为“需求池”或者“需求库”。管理全部的需求要点、需求优先级、需求状态等。一般通过Excel来管理。

需求库里包含的要素主要有5大类:

1.需求,包括

需求描述,提出人,提出职级,提出时间。

2.优先级

P0,P1,P2。

3.评估

产品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投入资源、开发周期预估。

4.状态

需求确认、需求评审、产品设计、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测试、部署上线。

5.变更情况

变更提出人、是否有技术瓶颈、产品方案是否变更,技术方案是否变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42347.html

(0)
上一篇 2025-05-10 22:15
下一篇 2025-05-10 22: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