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用灵魂书写人气之脉
-读杨老师樊家大院往事。
高朵芬
记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每个生命独有自己的光芒”。杨桂林先生是我的中学老师,他将一本刚刚完稿的《樊家大院往事》递给我时,说了一句让我难以置信的话:“你给这本书写个序吧”,听了老师的话,顿时脸红起来。以我的资历怎么能敢为老师写序呢?后来,看到老师语重心长的样子,我一口气读完了老师的初稿。
《樊家大院往事》的诞生是必然的,因为老师与书中所记述的“樊氏家族”有着亲密的血脉渊源。《樊家大院往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生动地泛着自己人性的光芒,这是我对此书最敬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表明作家杨桂林老师的为人为文的态度,因而,我被书中的每一个人而打动了…。、
《樊家大院往事》是一本纪实文学。先后跨越120年的历史与变迁。记录了樊氏家族族系与出处,同时将这个带着民族血性与根性的家族,放置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逐一还原,透视出走西口路上的,晋蒙交汇处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美学。山西河曲、鄂尔多斯,薛家湾、从自然上形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金三角”,因而,使得走西口的焦距不断拉近,樊氏家族成为这一历史背景中的主要叙述对象。
《樊家大院往事》记述了马栅桃树梁樊氏家族,以及同宗家族几代人的艰苦历程,复原了一代名师吕尚业家族几代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中的命运图像。杨桂林老师笔下的这部纪实文学,虽有些孤独与伤感,但更多地还是波澜壮阔,笔触稳健和厚重,不乏予人以启迪。他的笔下写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樊氏家族群像。书中的樊五十及人物一个个出现,他们用真实的脸谱,为全力争取尊严而不懈地努力着,在奋力挣扎的进程中,内心总有一团火焰升起。在这团火焰之下,樊氏家族的几代人被照亮了,父亲被照亮了,母亲被照亮了,所有的人一个个都被照亮了。樊氏家族中的樊五十,是一个有担当,有血性,有胆识,有作为的汉子。在他身上承载着走西口移民文化中,所有人的骨骼与精髓。《樊家大院往事》》中,用了大部篇幅写了他的成长经历与坎坷一生,正是这种血脉的传承,才有了樊家后人的作为。
作家杨桂林老师与他(她)们相濡以沫,并怀揣一颗着一颗火扑扑的心,用书写的方式作以求证:人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宰者;人,必须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个人样来。
《樊家大院往事》通过樊氏家族与作者的密切关系,亮化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通过描写与同事高婶的情深意长,确立了樊氏家族中的每个成员在这个家族发展、命运走向中的重要地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家庭成员一系列的人生境遇遭到扭曲。家庭的兄弟姊妹及成员的人生历程,按顺时针走向发展,可看出这个家族在历史与变迁中的苦难史与血泪史。
回首往事,不难从中悟出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即特殊背景下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从坎坷走向丰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跋涉中通往开阔。因而,成长道路上既所伴随坎坷与艰辛,也伴随看辛碯和喜倪。只有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只有志存高远的人,未来的道路才会走得更远。正因如此,樊氏几家族的每个成员,在担当国家命运的同时所有付出,人物与历史发展中的种种契合,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与走向。通览《樊家大院往事》,从而看得出作家杨桂林老师乃一代大家风范。他不惜笔墨,用相当篇幅进行人物综述,表现出他顾大局、识大体的人文气质和风骨。
《樊家大院往事》创作中构思非常精巧,情感十分饱满。在倾心于这部纪实文学的创作中,倾注了作家杨桂林老师对这个农民家族的全部钟爱。作品运用大量的白描手法来讲诉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的故事,艺术性和兼容性处理得惟妙惟肖。一口气读完《樊家大院往事》,然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到作品中“岳父岳母”的血液正将回流于所有樊氏家族后人身上。我想这才是这正意义上的正能量一一血浓于水。正是这样这个樊氏家族才孕育出象樊三维这样的企业家。也许这就是历史。
作家杨桂林老师选择的叙述角度与人物塑造方面,都把握的相当准确。作品将各种命运走向的各种人物交织在这个书香世家的背景中,解决了当下社会现状在作品中的呈现,解决了樊家大院的书香气息与学养秉承,解决了读者眼球下对未来的期待。洋洋长篇巨著一般来说,作为纪实文学不太好把握它的文学性,但作为长期坚持创作的杨桂林老师而言,他却把握的相当好。作品中将各个人物打造的的确准确。杨桂林老师雄健的笔不凡的气韵,足以见证一个成熟作家的心境与耐力。可谓用一颗剑胆琴心置换一部沧桑巨著。
我作为杨桂林老师的学生,一口气读完后附上一份读书心才感到浅薄之心聊以自慰,片言只语,权当对作家杨桂林老师以及樊氏家族全体成员一种景仰之情。
2015年3月于呼和浩特
序二者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诗人。几届中国草原文化节都由内蒙古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苏日娜,朗诵过她的气势不凡的诗作。
回望一个家族的兴起与衰落
一
二零一四年三月。时隔十六年后,我又一次踏上了鄂尔多斯高原。第一次是在包头大地震后的一九九六年,为了圆樊家大院的缔造者樊五十的第三代,也是我的岳母樊玉仙与她相别五十余年一个姐姐相见的梦。于是,我与岳父还有妻子一同陪往。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马栅一片土苍黄,沟壑坡梁是黄色的,黄河是黄色的,弯弯曲曲的山道是黄色的,风是黄色的,甚至连河滩上,错落有致的房屋也是黄色的。据说,光绪年间,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到晋陕北及三边巡视,用辞赋的形式写了《七笔勾》向朝廷汇报。虽说对这里的的民情风俗和少数民族恣意丑化,但从客观上也反映出当时这里的贫困落后状态:“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且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抽,山川无锦绣,狂风阵阵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全用土,烈日晒难透,阴雨映水不漏,沙土筑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且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必留,奶予熬茶敬一瓯,炒米拌酥油,剁面加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方才入黉门,文章便去手,匾额挂门楼,荣华尽享够,嫖风浪荡,懒向长安走,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狰狞口,面权似铁锈,黑漆钢叉手,衣裤不遮丑,云雨无度哪管清淡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上荒丘,土羌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心性似马牛,出语不离求,礼貌何谈周,圣人传遘此处偏遺漏,因此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这位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的《一笔勾》,虽然用辞不当,但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荒凉本色。然而深藏在沟壑深处的的河曲人,虽然被这种强悍的民风所重重包围,但自己固有的文化体系,仍然顽强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
这次马栅之行发现了许多变化。漫天的苍黄被苍松翠柏覆盖,沟壑坡梁充塞着生命的底色,黄河是青色的,弯弯曲曲的山道是青色的,河滩上一排排拔地而起,浅白色的居民搂房,与黄河对岸山梁上蛮荒的罗泉堡形成了色调上的反差。
如今当年见到的那些故人,有的已离去,他们的后代正在实现祖先们的梦想。千年血脉传承下的是火辣辣的性格,未改的乡音,节俭的生活方式;以及快步进入新时代。如今马栅,榆树湾,龙口合并成龙口镇,是晋西北通往蒙古高原的辐辏之地。漫漫黄沙,巍巍长城,阻挡不了走西口人的匆匆脚步。
人啊,不管你走的多么遥远,你与生俱来的那条脐带,永远被故乡屋顶的顶梁所缠绕,所牵挂。樊家大家族的后人,有时甚至出去的气,都有河曲人那种酸酸的味道。他们对故乡情结,对故土的依恋,始在每个人的心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结,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的。它会让你随时随地为她欣喜,为她悲伤;为她兴高采烈,为她流泪叹息。那浓浓的乡情、乡音、乡愁、乡思和乡土,构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种不泯、不断、不竭、不粘的乡情思念与惆怅。樊家大院的先祖与所有北中国所有农民一样,有忍辱负重的韧性、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自信、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感人的传说。他们的命运,悲欢离合,虽然经过年轮的磨练,终究成为抹不掉的记忆,并无时无刻不在冲撞人们的感情和灵魂。
一九九六年即二十年前当我耳闻目睹了,樊玉仙与她离别了五十年的姐姐相见易时,别亦难的一幕幕场景,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一滴滴滚烫的泪,都无时不撞击我的心灵。那时曾想,如果能用文字表达一份发自的思绪、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怀,是平生的一种愿望。
如今从记忆的贮藏中,拣起那些曾经见证过历史、寻觅他们先人前进脚步的人和事,以最适当的方式,把它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算将存放太久的故乡恋情,进行一次宣泄和释放。于是,似乎那山,那水,那滚烫的乡音,已融入奔流着我滚烫的血液,积淀我人生的思考,容纳我岁月的眷恋,幻化我美丽的梦境……。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我常独坐房屋一隅,闭目静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脑海里翻腾着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的爱恨情愁,运载着茫茫宇宙的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游动着阴阳界的、神形鬼影、古今奇观,震响天间雷鸣风啸、寺庙钟寅。
古老美丽的马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绵延万里的黄河,哺育了那里善良、纯朴的人民,也繁衍了樊家大院的后人们。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总是默默地,为樊家大院逝去的先人们祈祷,为活着的人们的幸福和平安,祝福!或许在我祈祷和祝福的时侯,他们的后代们正在在五光十色的歌厅里,疯狂地踩鼓点,轻轻地哼着一支美丽的歌。
于是,一个沉重的写作命题,在心中诞生了。我静静地坐着,随着手指在键盘上飞动,化作一行行文字。
卷首,叶落马栅
一
流亡到大后套樊家大院樊五十的小儿子樊换正,在桃树梁的在樊家大院弟兄中排行老三,人们俗称樊三,官名樊继续。一九七五年文革尚未结束,我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在人们异样的目光下,忐忑的踏进这座地主的宅院。这是座典型的用黄色泥巴垒筑的北方农村普通的院落。小院里虽然有些败落,各种农具摆放的却井然有序。当我推开用红柳编织的大门时,正在院里拾掇农具的樊继续老人,惊恐地望着我,惴惴不安的对我说:“我交代!我交代!”当他看到与我相随的外甥女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慌乱地将我们让进屋里。也许,他确认了我的身份后,才敢敞开心扉与我促膝长谈。这是一位思路清晰,有见地的长者。在他离世的两年间,我与这位地主成了莫逆之交。我曾先后三次在他那间泥巴垒起的小屋,与他彻夜长谈。这间与老人相伴了二十余年孤零零的老屋,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小屋的后边是一条小河干涸的河床里,挤满了茂密的杨树、柳树。
老人虽然在土改时被划为地主,但凭他豁达,开朗的性格,敢于担当的责任心,被这里的领导与群众所眷顾,成为长胜城一带的木匠。有关他的传奇经历,有些是他亲口告诉我的。也有的是在日后成为他的外孙女婿后,他的次子告诉我的。
樊继续老人在一九四七年与樊家大院的三兄弟一起大逃亡,又分别迁徙到各地。老大樊正在西口路上留居到了达拉地的赤三壕。老二樊斌流落到西公旗的白金宝圪旦。
樊继续老人为了与远嫁到中滩独生女樊玉仙相聚,举家从马栅迁到了中滩的长胜城。解放后樊继续虽然经历了各种运动的冲击,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安详和睦。
我最后一次到他那里,也是一个大雪覆盖的冬天。在茫茫的雪原上,风雪搅得树林哗哗地响。小河的南岸樊继续老人的那间小屋,显的是那样的苍桑与荒凉,虽然它是孤零零地守望着老人的最后家园,却一次又一次抵御着挥之不去的雨雪风雷。
在离小屋不远的地方,看见樊继续老人踏着厚厚的积雪,给别人家修理农具回来走进了小屋。小屋不大站起来能顶住屋顶,土炕虽然裸着却干净有序。樊继续老人的老伴在文革中在惊恐中去世后,他与次子柱居住。这位屡经磨难的老先生十分健谈:谈他的人生经历,谈樊家大院的聚散悲欢,谈故乡马栅的历史变迁,总之,谈论的范围很广。这是一位思维敏捷,性格开朗的老人,谈到那些有趣的事,爽朗的大笑。在樊继续老人的回忆中,一位私塾先生,真实的大半生,一个大家族的里里外外,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一个时代的百态写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在漫长的沉淀与过滤中,形成了樊家大院往事的最初蓝本。
二零一四年三月,为了深入了解樊家大院的变迁史,时隔十六年后,我又一次踏上了鄂尔多斯高原。小轿车在沟峁、坡梁间穿行,大约翻越了三个小时沟峁、坡梁,隐隐约约看到了黄河对岸的罗全堡。罗全堡是明长城的一处关隘。从这里过了黄河,就是南北通衢的,水陆码头重镇马栅。
有关马栅的由来,据说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养马的地方。从地望看这里应属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地。但在历史上这里曾属山西河曲县管辖。据准格尔旗旗志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先后为猃狁、林胡、楼烦等部落游牧狩猎地,秦末设郡县,境西南归西河郡、唐为胜州榆林郡。宋代为党项族占领。元代为东胜州。明为榆林左卫地。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 年)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即准格尔旗。新中国建立初辖于绥远省。有关马栅的归属,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根据清政府规定:十里长滩以南垦区内,包括马栅,凡蒙汉民纠纷,改归河曲县审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严禁汉民越牌界开垦,沿牌界地分设十户长、百户长式的“大卿”等管事人员,查究擅垦事宜。
在准格尔地的马栅和长滩两个乡,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前属准格尔旗管辖。末放垦时:西路垦务公司副总办,兼准格尔旗垦务分局会办姚世仪,将准格尔旗邻近,晋陕沿黄河长城一带的,报垦地按自然走向分为仁、义、礼、智、5段。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向朝廷禀明批准“仁义两段隶晋.礼智信三段隶陕”的原则,确定。
另据历史档案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正月二十五日。河曲县知县,范继先会同府谷县知县,杨映霄,在古城镇勘分,义礼,两段界址。据范继先给山西布政使丁宝铨的禀文:按照札饬事理,古城原陕西,仍应归陕。自古城迤西则以古城河分疆,河南属陕,河北属晋。古城东北则以小好赖沟分界,沟北属晋,沟南属陕。卑职与杨令映霄会商明悉,分派甲头,遇有词讼各司,两省界限划清,勿须混淆。
自此之后,仁义两段即马栅、大口、公盖梁、长滩、河会、碾子湾等二十几个小村,一直归山西省河曲县管辖,这大概就是马栅,归山西河曲管辖的由来。
当时这些界地年久不耕作,林草并茂,由于无人培植,积年草腐叶败,荆成黑色,故而后人们称之为“黑界地”,也称“草牌地”。草牌地以内是晋陕农民可垦之地,称“牌里”草牌地以外是蒙古族人放牧的地方称牌外”。之后,开放禁地,允许汉人垦植,但只准春出秋归,不准建屋定居。马栅北部以十里长滩为界地,后人称十里长滩,亦称长滩,长滩就由此而得名。
马栅开垦较早。这里多为熟耕地,耕地固定耕作较精细,土壤肥力较好,有秋翻的习惯,以便保墒蓄水,耕地多不撩荒。所以,虽是丘陵薄田也能养育这里的一方百姓。
最早来马栅开发的是,张氏族人的始祖张龄度。他是在清乾隆年间,也就是18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河曲寺坞,走西口到马栅拓荒种地,当时春出秋回。之后在张龄度、张信孔等几代先人的垦荒创业,马栅张氏逐渐旺起来。到了张鹅、张苏二时期,马栅就形成了以张氏家族为主村落。再后来,与张氏沾亲带故的如吕家、连家、辛家、樊家等,也先后落叶马栅。
然而,这里也是一块多情的土地,也是一块动荡不安的土地。清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西北回民造反。同治七年公元l868年春,马致和、兰五率千余人入马栅。十一月,准格尔贝子扎那格尔迪,派马队百余人赴沙梁,怪鬼子梁与回民作战,全军覆没。河曲县也抽调团丁,百余人去长滩迎战。战争中,迎战者皆遭斩杀。生者蔽居,山沟中、窑洞内、地窖里,几十日炊烟不举。回乱平息后,1915年12月,卢占魁率“大清独立队”千余众,侵入长滩、马栅,奸淫妇女,掳掠财物,烧村庄,杀居民。所过之处,焚掠一空。长滩又一次化为灰烬。年底,卢占魁匪徒又向古城、哈拉寨一带烧杀南去。晋军黄国梁从河曲,派马开嵩率骑、步兵各一营,炮兵一连,至十里长滩、哈拉寨、杨家湾围剿,均未能除。卢占魁土匪南去。土匪,刘三、四林子率伙,窜入劫掠财产,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这里的每一座山峁,每一条川沟,都被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安置得奇妙而古朴,丰富而多彩。这里与北中国所有乡村一样黄土高坡的沟壑里,所隐藏的悲情让人联想生存与救赎的主题。牛粪和烈日下轮回的劳作,同时还包含着丰厚的内容。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范式,与自然之间维护着古老而美好的沟通方式,生存方式。
就是在这黄土高坡的沟壑里,樊玉仙等兄弟姐妹,都是从这里发出第一声啼哭,都是从这里迈开了第一步的。厚重的黄土下,掩埋着他们童年的历史。掀开黄土层下的历史,有他们的悲欢离合,有他们快乐与悲情。为了掀开遥远的过去,我又一次探访了与他们相关的几个家族。
桃树梁樊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窑洞式的四合头庭院。有正窑,东西厢窑,大门迎南。出了大门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沟壑。八十八年前樊继续的独女樊玉仙就出生在正窑西小窑。在这里她度过了十七年的姑娘岁月。樊家大院的缔造者樊五十,也就在这出院落里为他的三个儿子,樊正,樊斌,樊继续,娶妻生子,成为日后樊家大院血脉的延续。
一九四三年,樊玉仙也在这处院落里,被一顶骡驮轿娶到吕家湾的。如今,这处院落里繁衍出的樊氏后人,遍及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呼市,北京等地。昔日曾喧嚣一时的樊家大院,外表开始衰败,地基被蝼蚁蛀了密集的窝孔,承重的梁柱开始倾斜,破碎的砖瓦到处散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不时传来断裂,和损坏的噪声。
这时,樊家大院的最后守望者樊维春家的屋顶上,一缕淡蓝色的炊烟升起。空气中多了一些春天和桃花的气息。相比之下,风化了的旧宅如沉默的守望者,啜饮着岁月残存的寂寞;仿佛向人们告诉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从蒙古高原刮来强劲的风,驮来了黄色与空旷,昔日的旧宅在浮华的背景下,有一种浮躁的情绪,依然将那些震撼人心的辉煌,搁浅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当年,樊玉仙仿佛如同一位典雅清秀的女子,仍然立于一扇红色的窗栅前,憧憬美好的未来。也许,这所院落里人去窑空;也许,峁梁上的桃花几度开落;
但在这所大院的每一个角落,似乎仍然能听到,青砖蓝瓦所述说的故事,这里浓缩的不仅仅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而是沉淀成了,由一个家族演绎出的一种文化。樊家大院容纳下的祖祖辈辈曾经的生活,他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沉淀的是一种久远之美;一个家族由兴盛到衰落的全部。
然而,昔日的繁华毕竟衰败了,衰败的那样局促,那样的寒伧,那样的荒僻。昔日车水马龙喧嚣的大门如今被十几捆麦、豆秸紧紧塞着,残破的石阶下被荒草掩埋,让人感到了岁月的苍凉和无情。
樊家大的最后守望者樊维春。为了不让樊家的历史,永远锁在这深宅大院里。在樊正的嫡孙内蒙古三维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樊三维的支持下,在年逾古稀的时候,从一部祖先遗留下的残存的族谱中破译樊家大院往事。他们在樊氏家族的族人从远古走来的脚步声中,续写着樊氏家族的历史。
三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樊氏家族从哪里来?在漫长的家族发展史中,又曾发生过哪些变故?带着这些未破译的话题,我受三维与维春的委托,从桃树梁的樊家大院开始,追寻着樊姓先祖走过的脚印,寻根问祖。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山西大学图书馆里,都分别典藏着樊氏族谱。在湖北襄樊的樊氏祠堂,在古樊国河南济源,在樊氏兴起的古代上党如今长治,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也有类似记载。于是,源于河南济源、兴于上党、迁徙湖北襄樊,集聚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明初又辗转于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的樊姓源流在历史的迷茫中逐步清晰了。
人本乎祖,物本乎天;樊氏各支起源的族人,都应寻根溯源。嗣裔蕃衍,宗支万千,显罗棋布。根据《史记》和各源于姬姓的远古世系所考证综合,姬姓樊氏的远古源流世系,从黄帝姬姓轩辕氏传到玄孙后稷继承了姬姓,又传到姬姓虞仲已有三十余代世系。
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352年,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氏。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氏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
从姬姓樊氏始祖仲山甫于公元前819年壬午岁,被封到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传到公元前635年归附于晋国,享国184年。其后有七代樊氏后人世系。
内蒙古准格旗马栅桃树梁樊氏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其子孙即以樊为姓。
樊氏的郡望为上党。上党郡,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东地区。另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周文王之子虞仲之支孙仲山浦,食采于樊邑,称之樊侯。又据《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
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逝世后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正宗。根据《新华大字典》解析:“邑,音异。邑的本意是指聚居之地,为古代诸侯国的别称,先有君庙之地称都,先无君庙之地称邑。”
何谓邑?据《辞源•史记五帝纪》解析:“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所居成‘邑’,三年所居成都。注:邑为大夫之采地,侯国之称。”再据《汉字源流字典》解析:“邑,国也。列侯所受封赐之县曰国,所受食采之地曰邑,所分封建筑之处曰城邑。凡有宗庙、有先君之主曰都,凡无宗庙、无先君之主曰邑。又据《汉语大字典》解析:“邑,古代卿士、大夫、诸侯所受封赐之地为邑,但有宗庙、有先君之主曰都,先无宗庙、无先君之主曰邑。周朝之先君邑于豳,其子孙失其序,周太王去豳,逾过梁山,又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邑名为周原。”根据《辞源》载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周樊侯(怎么不是诸侯呢)。
诗大雅丞民:‘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全首都是颂扬仲山甫的功德(国语周上作樊仲山)。”樊姓,有一支出自于姬姓,形成于西周后期,虞仲支孙仲山甫,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甲戌岁继承王位后,于宣王五年戊寅岁公元823年六月,宣王命仲山甫等率师攻打猃狁(游牧于北方的一个民族)大获全胜,使宣王“中兴”而封仲山甫为卿士。仲山甫等辅佐宣王南征北战,对西周王室的“中兴之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宣王九年壬午岁公元前819年封仲山甫的爵位为樊侯,并将周天子王室周成王的京城“成周”(原洛州今洛阳)畿内的辖邑(今河南济源西南)赐封给仲山甫建立樊国(封诰食采邑为樊),成为当时十分有名的诸侯国。后来到东周襄王时,襄王把这片樊地于公元前635年丙戌岁,赏赐给晋国的晋文公,故樊享国184年,致使后人有一支以祖上的侯爵和采邑名为氏,以樊为姓的一支樊姓起源,故仲山甫为樊姓、仲姓、卿姓的始祖。
四
河南济源为什么是樊氏的祖源?根据《康熙字典》引《诗经•左传》载:“樊,国名侯也,其邑在今河南济源。”又据《南阳姓氏大观》载:“仲山甫食采于樊邑,其邑在今济源西南。”再据《中国姓氏辞典》载:“今河南阳樊是也,其邑在今济源市。”还据《史记•国语•晋语》所载:“周襄王以河内樊地赐偿给晋文公,其邑在河南济源。”
同时,考古也证明:河南济源就是樊氏族人的故地。河南信阳平桥镇古樊城,南嘴山有樊国墓地,现已发掘5墓,其中1,2号大墓南北并列,1号墓出土鬲盘壶等青铜礼器,其上有“樊夫人龙赢”铭文,墓主是樊国国君的夫人。一件铜盘上有“樊君夔铭文,是墓主丈夫樊国国君的名讳。5号墓出土青铜牺尊。
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中也有樊人的记载。何谓樊人?樊人亦称樊缨、鞶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樊,马大带也。”钖,就是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物,走动时会发出悦耳声响;繁,就是束马的腹带;缨,就是挽马的颈革;都是用来辂马的带饰与工具。实际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为君王驾御马车的小吏。樊是篱笆工,樊字的本意,其“樊”的上部像篱笆,又以双手持起两木交叉,构成编织篱笆形的笼子或篓筐等,故赐封掌管筑篱笆工编织业的奴隶主为樊姓。
始于河南济源、辗转于山西上党、南迁湖北襄樊、迁徙于山西洪洞、现居住在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历代传承、各个分支创建的樊氏“堂号”众多。樊氏自得姓以来,历夏、商、周、秦、汉,经唐、宋、元、明、清,几经兴衰,数度聚散。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赐封阳樊于晋文公。樊氏封邑丧失,族人失其宗祀祖庙,散居郊野他地。仲山甫大系迁徙到洛阳、山西运城、河津、万荣一带,一部分族人外徙异地。春秋战国时,樊姓以河南为主源,北入山东、山西,此期北迁入山西的一支樊姓经繁衍昌盛,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另一大郡望——上党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以外戚声势显赫的湖阳樊姓余威不减,南朝梁的樊方兴,历散骑常侍,东益州刺史,封富川县侯,其孙樊毅和樊猛亦任高职,皆封公侯。此支樊姓传续六百年,隋统一后才湮而不闻。
综上所叙: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家族源于河南济源,发迹于山西上党。先秦迁徙陕西,秦汉向中原与西北地区扩散。隋朝集聚山西上党。是樊氏家族“上党堂”的祖庭。唐宋时期,在战乱中又向湖北襄樊一带迁徙。并立樊氏字辈:“自西达于清世,开永在兴仁义礼智信,晓雨玉堂春”。立家训:“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重实本谦恭,曾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仁,德义光前烈。品信务端庄,言行期笃敬。贤良子孙慧,传家皆忠正。”迁徙到湖北的襄樊的樊氏一族,历尽秦,汉,南北朝,五代两宋,元时已经繁衍成当地大族。
在湖北襄樊的一支在元初战乱中,又迁徙到山西洪洞县。在明初的大迁徙中在族人樊栢允与其弟的带领下,迁徙到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
有关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支系。樊氏历史上最早的望郡为“上党郡”,从而形成“上党堂”,“少三支”的“堂号”分别是:长支:报本堂;二支:崇德堂:三支:兴武堂。中十三支的“堂号”逐渐增多播及各地。樊氏上党堂:以望立堂。何谓“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从上党迁徙到湖北襄阳樊氏字辈:“道德周允显家声楚克昌本源延汝国诏述焕文章”山西上党、陕西商洛、陕西镇安、樊氏字辈:“毕志有学全开月明光照普天皆同庆”。
有关樊氏的分支问题。据明代中叶,刑部尚书樊莹续修宗谱时,将全国樊氏大致分为老三支是指周仲山甫三个儿子,各有食地。二支,封汉水上建樊城,即今湖北襄樊;其后中十三支江苏赣榆,江苏徐州,河北河涧,河北邯郸,河南清丰,山东高青,浙江嘉兴,山西洪洞,湖北恩施,陕西陆安,甘肃兰州,辽东辽阳,安徽风阳。现居住在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应是樊氏老三支中的二支其后的十三支为正宗嫡系。
有关樊伯允的先祖与湖北襄樊嫡系问题。据史料和宗谱记载,历史上樊姓人有四次大的迁徙。第一次樊国失国后其族人向西北与江南一代大迁徙。第二次:公元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第三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第四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据山西洪桐县成西北二十七里大槐树北七里地,杨丰屯西三里樊家坪有一位樊姓百岁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来自湖北襄樊的樊姓人曾与山西洪洞县成西北二十七里大槐树北七里地,杨丰屯西三里樊家坪续谱。由此解决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樊氏家族,与湖北襄樊的樊氏族人的源与流的问题。
四
有关樊家沟一世祖樊伯允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山西河曲县寻镇樊家沟的背景极其演变。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之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
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这是元末大移民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面对新生政权面临的满目沧桑。各州府、县的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同时,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
于是,在明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下,从洪武三年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樊栢允就是这年随着屯垦戍边的移民,迁徙到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的。
由于明洪武年间,大量的移民,屡经战争与自然灾害破坏的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连续进行了四年的战争。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据当地的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在国家图书馆典藏着一部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朝第二次移民的主要原因。
所以,樊家沟一世祖樊伯允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山西河曲县寻镇樊家沟从明洪武三年开始的;这与历史记载正好符合。史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
樊家沟一世祖樊伯允为什么将迁徙地,选择在土地贫瘠的山西河曲?这与当时的军事形势有关。元顺帝退守漠北后,不断举兵南下。明政府为了阻击元军在晋陕与内蒙古接壤处修缮了明长城。山西河曲正处于抗击元军的最前沿。所以,樊家沟一世祖樊伯允的最初迁入,有一定的半军事性质。同时,为了佐证这个问题,在明史上也有类似记载: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
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早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拔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有关明洪武三年从樊家的故地,迁徙到地处边地的河曲樊家沟的历史根据,在明《太祖实录》53:六月辛巳中,亦有相关的记载:“武三年迁苏、松、嘉、湖、杭五府无田民人四千余户,往屯。”往屯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的一种边政政策,诸如军屯,屯民屯等。在明《世宗实录》:319,正月丁丑,正月丁卯又,345,二月壬子中,做了详尽的解释。
早在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的第二年,当时刚刚建立的明帝国开时平定国内局势,只是开始了小规模的移民屯垦,居住在湖北襄的樊氏一族就是这次小规模移民中的一部份。在樊姓的这支移民队伍中,是否也有戍边的军人?如洪武时期的山西蔚州卫指挥同知,继任宣府右卫。永乐中以事谪戌直隶大同中屯卫,樊合伦的《墓志铭》记载:“七世祖进尝从明太祖高皇帝以战伐功授山西蔚州卫指挥同知,继任宣府右卫。永乐中以事谪戌直隶大同中屯卫。”
屯田是为补救军屯废弛而设的。用意在把军屯“改茸田以足额”它是以在营旗军屯垦,使军士“兼耕与守”而不分拨一部分旗军专事屯种。偶尔也有以所谓空闲军余营田的,所以在甘肃,营田军士称作“垦军”,以别于“屯军”。宁夏的营田,山西偏头老营堡二所的营田。又据《总题该官条议疏》,见《皇明经世文编》,238载:“西屯田极膏腴,则以屯田法治之。”其特点是:一、军事据点;二、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要塞;三、水陆交通要枢;四、边防地区。在山西河曲境内屯田,符合明军在边地屯田的条件。由此,樊家的前十五代在樊家沟的早期活动有亦军亦民的特点。
据《中国通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屯田,一为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田。他曾说:“国家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粮,全仰军屯。6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戎装的青年在军屯和世袭的诏令下,他一边屯垦戍边一边娶妻生子一边繁衍着樊氏子孙。这个青年便是寻镇樊家沟樊姓的一世祖樊栢允。每在这样的夜晚,他身着薄裘,怀抱长矛,遥望着遥远的家乡山西洪洞大槐树。在之后地日子他把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深深地思念。他们只好经年累月地守卫在这块陌生的高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岁月,耕耘着希望,耕耘着生命,耕耘着子孙。
五
有关樊家沟一世祖樊伯允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山西河曲县寻镇樊家沟早期活动。樊家沟村地处河曲县、毗连榆皮洼村、狗儿洼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元末明初,樊姓祖先(樊伯允)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一,迁于巡检司(山西省河曲县)樊家沟至今已历三十一代;共六百余年。当时,山西河曲巡镇樊家沟始祖樊柏允落脚后,为樊家沟家治都三甲樊姓的一世。其弟于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县双昌乡樊村,迁徙到山西巡镇樊家沟,后迁徙到山西偏关表杆坡村,为山西偏关表杆坡村樊姓始祖。
作为本地的大姓旺族,支派繁多。务农者勤劳检朴;经商者诚信为本;为宦者清正廉洁;习武者英勇善战;从文者尊荣儒学。
明朝洪武九年,在樊家沟有樊、任、韩三姓居住。故尔巡检司,隶保德洲,明末废。因此樊家沟又称巡检司村。
有关樊家沟巡检司的设置。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及西夏也有类似设置。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另有京师、沿海、蛮夷地区的较特殊形态。在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但因樊家沟巡检司之设,以闻名通途,颇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在宋元明清巡检司系列中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巡检司为中国元朝,明朝与清代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首创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
有关樊家沟最早立祠与修谱。樊家沟村地处河曲县、毗连榆皮洼村、狗儿洼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作为本地的大姓旺族,支派繁多。务农者勤劳检朴;经商者诚信为本;为宦者清正廉洁;习武者英勇善战;从文者尊荣儒学。其祖训: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山西河曲巡镇樊家沟,有一座气势非凡的樊家祠堂即家庙。据记载这座祠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此时,樊柏允的后裔,在樊家沟繁衍生息了十几代后,已成当地大族。所以,在清康熙中期开始兴建樊家祠堂,祭祀樊姓先祖。据说樊家祠堂是樊柏允的弟弟,迁至偏关表杆坡的后人中,樊永茂成为康熙朝的知县。康熙为了表彰他下旨修樊家祠堂。
其后尊樊柏允为长,便将樊家祠堂修到了山西河曲县巡镇樊家沟。自此,山西河曲县巡镇樊家沟樊家祠堂,成了樊柏允后人的祖庭。并立训以戒后人:“不以荣华耀乡里;常将道德养祥和。长松卓立古之直;好风微起圣而清。高风清节超巢许;丰功伟烈并萧曹。”
现有资料樊家沟樊氏最早立祠与修谱应在大清康熙中期。在樊家沟村保存着樊家沟樊氏家族于康熙五十三年建祠的建祠碑。
(建祠人考)樊公永茂,清康熙朝知县、造授文林郎。允伯公十六世之孙。祖传公自幼德性精明,笃志好学,故学业深渊,承蒙祖训樊氏以孝为先,公思祖孝亲为最,家积善庆世济仁厚,高尚不诡于流俗。雅志笃于诗书故其惠泽洽于宗族,忠信孚于乡里,文章德器称重於时。公上世由山西洪洞迁居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
永茂功成名就、回报乡里追思祖源。公会同族运隆、昭孔、习孔诸公在康熙五十三年捐资修建樊氏祠堂。公生平不慕仕途不求荣华,维以造福乡里为己任。皆以硕德高年矜式乡闾,从游者甚重,食廪饩者半其弟子也。公严毅方正,动止有则,人望而畏之,公此举德容粹然,人亲而敬之。有关樊家的祠堂,还有段传奇的故事。据说日本人战领河曲县城后,到樊家沟扫荡。他们准备烧掉樊家祠堂,因为他们知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祠堂是同族人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所以摧毁人的精神,首先摧毁他们的精神寄托。当日寇举起火把走到神案前准备纵火时,猛然看见神案上供奉康熙大帝下旨修建祠堂的圣旨。日寇一慌,火把烧着了两个士兵,他们以为康熙爷显灵了,于是连滚带爬滚出了樊家沟。
由此推论:樊家沟最早立祠与修谱是同期进行的。所以,从栢允公至永茂公樊氏族谱轶失十五代就有据可依了。
同时,在樊家沟有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里苏府第”。这座民居已经引起了当地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的重视。“里苏府第”主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曾考中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武举,获“守御所千总衔”,从五品。“武举府第”约建于1865年前后,坐北面南,二进院形制,中轴线上建有一门、二门、正厅。正厅五间七架带厦,三踩斗拱,单檐歇山顶,五脊六兽饰顶。两进内建有东西厢房。东南西南两个角门的砖雕文字保存尚好。正厅内中间暖阁的东西壁上还有清代绘制的素色壁画约五平方米。
山西河曲巡镇樊家沟,现存樊姓里苏府旧址。据考证里苏是清代管理十个甲的官佐。一直由樊庭保之后承袭。在近代樊家沟的樊姓也出过人才,就是与阎锡山同校,曾任雁北十三县巡视的樊酿柏。樊酿柏的父亲是里苏府的管家,也是樊有财的近支。据樊庭保后人回忆:“桃树梁的樊家是樊昌元在那里定居的。樊有财有四个儿子即樊在元,樊旭元,樊久元,樊昌元。除了昌元定居在马栅桃树梁外,其余的如樊在元,樊旭元,樊久元也移居在各地。”
六
从康熙朝之后的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家族十五代,从第十六代樊进义、樊进举始续谱从未中断。并将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家族分为三支即东支、中支、西支。内蒙古准格旗马栅桃树梁樊氏为东支。其祖为第十七代樊应正与张氏之后。十八代为樊昌与张氏。十九代为樊玉朝。二十代樊国良。
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樊氏家族从樊国良始,由于土地贫贫瘠,又逢大清在黑界地放垦,开始跑口外春去秋回谓之雁行。
肇始于三百年多的这场农民迁徙,根源在于晋陕两地的贫瘠。“河邑山多地少……或赴蒙古租种草地,春去冬回,足称勤劳。”《河曲县志•道光本》。“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糊口养家。”《河曲县志•同治本》。
樊国良这一支,在这期间,由于这里地处退居到漠北北元蒙古各部,与明军激战的前沿,所以屡遭兵祸洗劫。特别到了明末米脂李自成起义,也多次兵锋杀戮。据山西河曲寻镇樊家沟当时的土存量地,只能养活二百口人左右。同时,地处山陡地瘠三面环山没有拓展空间。
大约在大清嘉庆年间,在樊家沟的东支的樊王朝的一孔窑洞里,这几天妻子梁氏突然觉得肚子怪怪的痛。就在这天下午,一个孩子在他家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就是之后内蒙古准格旗马栅村,桃树梁樊家大院的第一代祖先樊国良。樊国良在十七八那年,曾随着本村樊姓的几位叔叔大爷跑了几回口外,目睹了口外四十里宽的黑界地肥得流油。于是就有到口外跑青牛犋的念头。回到樊家沟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吧嗒着烟锅头半晌们啃声,过了片刻撂下一句话:“试试吧。”于是,与其子樊四有,其孙樊顺,其重孙樊有财四代近一百年的时间,雁行于口里口外。
到了樊昌元这一代,已是大清道光年间。这年间也是晋陕农民大规模走西口的兴起年代。他是樊柏允东支的第二十三代孙,为了生存,从巡镇樊家沟到三十里外的河曲县城,挑着卖水并寄居在姑姑家。姑姑家虽然殷实,但还是不情愿让一个身无分文的侄子,长期寄居在家里。于是经常背后议论。樊昌元无意听到姑姑家有人议论:他一气之下卖掉水桶,买了几把橛子过河到了马栅刨坡定居,成为马栅桃树梁樊家大院的始祖。
有关樊昌元到马栅的年代,据樊昌元死于大清光绪十九年的碑文推算:他二十一岁到马栅,五十岁生子,长子樊五十二十七岁时去世,享年应是七十五岁。所以,应该是清道光年间来的。
樊昌元的上四代樊国良其子樊四有,其孙樊顺,其重孙樊有财,跑青牛犋的时间并未定居。据巡镇樊家沟与樊有财同代人,樊庭保的后人回忆,当时樊家沟的人出去主要是春去冬归并未定居。
当时地处蒙汉杂居的马栅是南北大通道。为数不小的驻防军队需要粮秣,大片的土地需要有人耕种;耕种者、军人和蒙古游牧部落,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期待着一支民间贸易队伍;塞北的毛皮、呢绒原料是内地贵胃之家的必需品,为商贩们留出了很多机会;商事往返的频繁又呼唤着大量旅舍,客店、饭店的出现……总而言之,只要敢于走出去寻求、刻苦努力,口外确实能创造奇迹……。所以山西农民“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在从黄河山西河曲的西口古渡到大后套的千里西口路上,形成了数以千计大大小小以河曲人为主的村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4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