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梅:第三章 第三节 从探寻自我到生命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高红梅:第三章 第三节 从探寻自我到生命共同体的身份认同第三节从探寻自我到生命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客居欧洲的海明威先后创作了 太阳照常升起 永别了 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等作品 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转向人类共同体 并最后升华为生命共同体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第三节  从探寻自我到生命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客居欧洲的海明威先后创作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转向人类共同体,并最后升华为生命共同体。

一、赶赴一战的志愿者:美国国民爱国情怀的社会身份定位

爱国是小说《永别了,武器》男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以及作者海明威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部分,是亨利以及作者海明威身份外化的体现。爱国既能够满足男性英雄身份正义性的建构,又能体现个体在群体中寻求身份归属感的青春诉求。青年时期的海明威及其笔下的亨利注重自我表达,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视爱国为彰显硬汉精神并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里,“爱国”指以美国政治文化为标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包括美国人的政治理念、经济利益和生活诉求等。1917年4月6日美国审时度势地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宣布对德开战。这彻底改变了海明威的命运,而《永别了,武器》中男人主人公亨利的命运就是海明威及其那一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年人的人生写照。

《永别了,武器》的男主人公亨利在幻想与爱情热情的激发下,自愿从美国远赴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亨利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认为美国参战是正义之举,一个美国青年人就应该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富有爱情热情,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牺牲、为国奉献,这也是美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未踏上欧洲大陆之前,战争是“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的象征,对战争的憧憬也停留于想象之中。

关于亨利的爱国情怀在小说中虽然只有散点的描述,基本上也都以侧面描写为主,但所涵盖的信息量却不小,且意味深长。其一,通过意大利人对美国以及亨利参战行为的认同,来间接肯定亨利的爱国情怀。在意大利人看来,美国的参战之举是正义的。在亨利和意大利军人讨论关于战争的话题时,具体到亨利,“你是个外国人,还是个爱国人士。”[1]亨利之所以被称为爱国人士,基于意大利人与美国趋同的政治立场。而政治立场的背后是美国的经济利益。20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不断攀升的阶段,一战期间它担心协约国如果战败,美国对欧洲的贷款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何美国如此惧怕经济损失?实际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经济就已经独占鳌头,即使盛极一时的德国也对美国的迅速崛起非常介怀。据统计,1913年美国的经济总值大概为390亿美元,德国的经济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46.92%,仅为183亿美元;老牌帝国英国的经济总量为161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41.28%。亨利作为美国公民,作为渴望成为英雄的美国青年人,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自愿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利益,这就是爱国行为的体现。

其二,通过朋友以及家人对亨利行为的认同,间接肯定亨利的爱国情怀。亨利最初来到战场,就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他在给好友威尔逊写信时,他一开头就用“哈哈哈”这样的词汇。小说中亨利提到爷爷时,很自豪地宣称爷爷以“爱国”来评价自己。“我要从我祖父的户头上开一张即期汇票,我说。一张什么?一张即期汇票。他来付款,否则我得去坐牢。银行的肯宁先生经办此事。我就靠即期汇票过活。做祖父的怎么忍心让一个爱国的孙子去坐牢呢?”[2] 即使他跟凯瑟琳谈恋爱时,他也坦然接受爷爷的资助。“爷爷来了一封信,说了家里的事情,鼓励我爱国的信念,还有一张两百美元的汇票,几张简报。”[3]还有一次,亨利在谈到他寄往美国的欧洲战区明信片时,他说:“这些明信片到了美国一定行,又新奇又神秘。”[4]在美国本土的民众看来,战争带着遥远、新奇、神秘而神圣的光环,尤其是对于志在成为英雄的美国青年来说,正义似乎属于美国人,属于在战争面前热血沸腾的青年军人。

亨利的爱国情怀其实是作者海明威自我价值追求的体现。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的海明威,从军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早在美国对德宣战之前,海明威就有参军的意愿。1917年10月他在写给艾沃瑞的信中便透漏:“我不久之后打算到加拿大军队中去服役,只不过可能要等到春天。‘我和死神有个约会,当春天带来忧郁而清朗的日子’,说实话我一刻也不想再留在这里工作了,那里的加拿大长官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打算加入那个军队中。”[5] 但是,这次加入加拿大军队的愿望,由于父母的强烈反对,海明威并没能如愿。

在对德宣战之后,美国开始利用各种媒体在青年人中间广泛宣传对德宣战的正义性,以“加入我们的行列”“美国陆军需要你”“醒来,美国! 世界文明在呼唤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帮助红十字协会”“对待敌人就是要简单粗暴!加入美国坦克兵团”“饥饿让人陷入疯狂,美国的食物可以拯救世界”和“如果你不能投入战斗,那么请投入资金。 购买自由公债,用美金防卫国家”等宣传口号营造了一股狂热的战争氛围,激发了美国青年人对战争的热情,对国家的热爱,对正义的维护和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很多青年人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渴望,渴望走上战场,渴望赢得荣誉。因此,很多美国青年人自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自愿远赴海外“保家卫国”,这股热情也点燃了海明威的家乡——橡树园镇青年的参军热潮。当地报纸对参军经历的描述十分具有号召力与鼓动性,“每一个曾服过役的人都渴望重返战场……老兵们一谈到他们的从军生活便眉飞色舞,现在入伍的青年将比他们的同伴获得更丰富的阅历,有生之年他们都可以从回忆军旅生活中得到无穷的快乐。”[6]橡树园还举行了盛大的征兵集会,“美丽的美利坚”的歌声此起彼伏,100多个青年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入伍,有的青年为此推迟了上大学的日期,有的青年甚至还为此推迟了结婚日期。海明威也被这股巨大的热情所燃烧,他在给玛瑟琳的信中写到:“我们都像妈妈那样视力不好,但是我无论如何也要到欧洲去。我不能眼看着这么壮观得一场戏在轰轰烈烈进行,而自己只当个旁观者。”[7]海明威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军人,美国在纽约为他们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欢送仪式,威尔逊总统和夫人亲自出席,海明威“简直激动得要发狂”。

1918年5月23日海明威终于来到法国,然后再转到意大利的米兰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编入第四纵队,在战场上负责把伤员从前线转移到后方。在运送了三个星期的伤员后,他奉命到供应站工作,负责向战场上的军人发放烟、糖果、咖啡等食物以及明信片、钢笔、信纸等生活用品。海明威的经历在《永别了,武器》的亨利身上再现了,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并成为一个驾驶救护车的军人,在意大利北部战线上负责抢救伤员。对此,1919年3月3日海明威在给美国红十字队队长詹姆斯•甘布尔的信中写到:“我很爱国,并且愿意为这个荣耀的国家牺牲自己。”[8]

二、世界公民身份的求索:从个人主义到人类共同体思想

早在二十年代海明威旅居法国时,他就十分喜欢西班牙,经常去捕鱼、看斗牛。海明威认为,“西班牙是所有国家中最棒的一个。它未遭破坏,有着自然之美。它有着难以置信的坚韧和神奇。”[9]1936年初,西班牙似乎迎来了民主的曙光,西班牙人民阵线联盟获得了竞选的胜利,并组建了联合制政府。但是联合执政府无法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做出清晰、精准的判断,更无法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这导致国内出现了各种反政府势力,他们在国内煽动暴乱。7月份由于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趁着政局动荡之际,在摩洛哥发动了反政府的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了。西班牙内战之所以成为当时欧美各国关注的焦点,很大程度与复杂的国际形势息息相关。内战看似西班牙内部问题,实际欧美各国都参与其中。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式佛朗哥反叛政府的坚定后援,前苏联则力挺共和政府,法国、美国和英国宣布武器禁运,并对其它国家的做法表达抗议。彼时,西班牙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实力的角斗场,西班牙内战实质上已演变为法西斯势力阴谋颠覆民主政府的战争。

对于法西斯主义海明威的态度一向是鲜明的,那就是将反法西斯运动坚持到底。在第二届美国作家会议上,海明威做了主旨发言。他说: “真正的好作家在任何政府形式下都能够有所作为,只有一种除外,那就是法西斯主义。因为法西斯主义是恶棍撒谎。不愿意撒谎的作家无法在法西斯制度下生活和工作。法西斯主义者在战场上受到打击,便屠杀老百姓,并引以为荣。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强盗行为。只有一个办法能制服法西斯主义,那就是击败它。”[10] 身在美国的海明威十分渴望参加这场战斗,他在给马克斯•铂金斯的信中,写到:“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亲临战争,这对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说,是多么惨痛的损失。那个国家的土地、人民以及根底深厚的文化氛围,都让我为之倾倒。平凡的生活使我感到了心灵上的空虚,无所事事真让我体验到了精神颓废的滋味——又苦又涩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47251.html

(0)
上一篇 2025-04-08 20:15
下一篇 2025-04-08 20: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