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一:心电活动进程
1、每次心电活动时,最早出现的浮动较小的波,称为P波,反映的是心房消极的过程。
消极:心肌细胞激动后(之前为静息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主要为Na+离子内流,最开始为外正内负 -90mv的电压差),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90mv –> +30mv)。
2、再接着是P-R段,反映的是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结室、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复极:兴奋细胞在除极之后,由于K+的外流使膜电位再次转变为外正内负,恢复到静息状态即静息电位水平。Na+内流减小,细胞膜对K+和Cl-通透增大,主要为K+外流。
3、接着是QRS波,反映心室除极的过程。
4、接着ST,前面直的一段为ST段,后面一个较大的波为T波。本段反映的是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
5、QRS波群起点到T波的终点,是Q-T间期,反映的是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的全过程。
!!! 心电分析员和算法设计人员应该能根据心电变化与心脏的传导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心室肌除极顺序深入理解不同电极部位或不同病理状态下的QRS波形态的形成原因。
二:心电产生原理
0相(去极化期)
心肌细胞受刺激时Na+离子通道打开,外液的Na+离子渗透到内部,所以膜内电压变高(-90mv–>+30mv),时间很短1-2ms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过程称为除极,相当于QRS的前半部分。
1相(早期快速复极相)
心肌细胞除极后,恢复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动作电位到顶后,立即复极。复极到零电位过程称为1相。除极后Na+内流减小,细胞膜对K+和Cl-通透增大,主要为K+外流。使得膜内电压从+20mv–>0mv,这一过程为1相。相当于QRS的后半部分。
2相(平台期)
缓慢复极化的过程。膜内电压下降,与膜外电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一个平台期,时间大约100-150ms。此时,膜上钙通道激活,Ca+外流,K+少量外流。维持在零电位附近保持不变,相当于S-T段。
3相(快速复极末相)
复极后期加速阶段,细胞膜对K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细胞内的K+离子外流(外面浓度低),膜内电位快速下降到除极前水平,该过程较长,相当于T波。
4相(静息期)
复极完毕后,电压恢复到静息之前的水平,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细胞膜内外浓度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相当于T波后期的等电位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5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