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近期,在学习李奇霖老师所著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期望在定性的分析上有所强化。鉴于文字和概念居多,故而于此整理记录,同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1. 基础定义
1.1 名词解释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只限于本国内的生产,不考虑是否是本国居民或者企业所创造。
举例:张三是中国人,在国外创造的产出不计入中国GDP(计入GNP),本国公司在国外的产出也不计入;约翰是外国人,在中国创造的产出计入中国GDP。
1.2 重点解释
(1)GDP是流量概念,不是存量概念。
张三在今年底的资产为100万元,属于存量,不计入今年GDP;张三在今年赚了100万,属于流量概念,计入今年GDP。
(2)GDP统计的是生产,不是售出。
某企业当年生产了价值100万产品,今年只售出了80万。最终100万计入当年GDP,因为生产的事情发生在当年。
(3)GDP考虑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每个产品环节的增值。
农民张三将小麦以10元卖给李四,李四将小麦磨成面粉以20元卖给王五,王五将面粉做成蛋糕以30元卖给小明。从产品的最终价值而言,最终蛋糕的30元计入GDP;从产品每个环节的增值而言,前述每个环节对应产品的增值为10,合计为30元计入GDP。
2. 核算逻辑
2.1 理论方法
从理论而言,GDP有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收入和支出。三者方式不同,但是理论的结果一致。
(1)生产法
各生产环节的增加值的汇总,衡量创造了多少新产品的价值。各环节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各类已投入生产要素应获得的回报,衡量产品带来的价值或利益入如何分配。行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
(3)支出法
最终使用方式的汇总,衡量产品是如何被使用的。最终使用的方式主要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对应的案例,这里引用书上原文:
2.2 实际核算
前文主要是基于理论上的介绍,GDP在实际的核算中与理论相比差异还是比较大。
2.2.1 统计范围
目前我国GDP的核算基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该体系主要参考了联合国制定的国民账户体系SNA,更新也基本与SNA保持一致。
2.2.2 核算方式
目前我国GDP常用的核算方式是生产法(各行业的增加值加总,农林渔牧行业使用),辅以收入法(除农林渔牧行业外的其他行业使用)。
2.2.3 核算步骤
(1)划分行业
主要是两种划分方式:第一种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行业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第二种基于产业分类,将行业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每个产业下包含多干个行业。
(2)获取数据
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统计局存量数据,各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各部门年度财务数据,财政决算数据。
(3)数据推算
对于一些无法获取的行业数据,通常使用推算,其实就是估算的方式来计量。常见的推算方式主要有三种:比例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相关指标推算法。
(4)汇总求和
在计算或者估算出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后,进行汇总求和,就可以得到对应的GDP值。
3. 补充说明
3.1 名义和实际
GDP的计量方式是金额,因为金额对应等于数量和价格的乘积,假设数量代表产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也会成为影响GDP的因素。因此存在名义GDP和实际GDP。
3.1.1 名义GDP
核算时使用当年的价格,即现价GDP。
3.1.2 实际GDP
核算时使用基期的价格,即不变价GDP。不变价GDP由各行业的不变价值加总得到,计算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方法有两种:价格指数缩减法、物量指数外推法。
关于名义GDP和实际GDP相关的案例说明:
3.1.3 基期
目前计算不变价GDP需要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基期。在1981年到2000年间,是每10年调整一次基期。而自2001年至今,是每5年调整一次基期,例如2011-2015年的实际GDP,以2010年为基期计算,2016-2020年数据则按2015年价格计算。
3.1.4 平减指数
3.2 修订机制
3.2.1 常规修订
初步核算获取的数据不准确或者不全面,因此需要进行最终的核实。
3.2.2 全面修订
核算方式发生改变或者行业分类的标准进行了更新,都可能导致历史的GDP不再具备实际的参考价值,因此需要对历史的名义GDP进行修订。
3.3 总分差异
将全国各个省份的GDP加总,其值在实际上不等于全国的GDP,主要原因如下:
2019 年我国提出GDP统一核算改革,即不再是地方自行核算GDP,而是由国家统计局领导,各省统计局参与,统一核算。随着GDP统一核算的改革调整,地方GDP合计值和全国GDP之间的差异将显著缩小,并且这个差异可能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负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5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