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光头博导:“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

35岁光头博导:“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34 岁 博士后 合成生物学与天然产物研究方向 这是一个年轻研究员在国内招聘会上放出的个人简历 36 岁的他已经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十年 期间甚至经历了至今难以言喻的痛苦 如今他不仅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专家 还在合成生物学的探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34岁,博士后,合成生物学与天然产物研究方向”。

这是一个年轻研究员在国内招聘会上放出的个人简历,36岁的他已经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十年,期间甚至经历了至今难以言喻的痛苦。

如今他不仅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专家,还在合成生物学的探索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他是徐宝福,而这位在招聘会上吸引了不少高校关注的博导在不久前还只是一名剃光头的小伙子。

许多人为他在短短几年的进展感到惊异,那光秃秃的头上又有什么故事呢?

光头小伙的秘密。

徐宝福在求学阶段就已经展露出了超强的科研能力,在他身边的人也都觉得这位学弟经此之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位师弟求学期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烦恼。

作为一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导师及时纠正错误并传授经验,就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然而徐宝福却并不这么认为,他没少和老师争论过这个问题,因此两人的关系也很一般。

一次,两人发生了一场大争吵,为了气老师,徐宝福还专门去理发店将自己那一头乱蓬蓬的秀发剃光了。

但没想到,此举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堪舆,后来,他逐渐接受了剃光头这个事实,而他的导师也在一次次的争论之后教给了自己更多的知识。

有一天,徐宝福无意中翻看了自己的资料,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博士论文已经完成了25万字,也就是说自己已经进入了毕业阶段。

看到这些文字,他既开心又懊悔,于是主动联系了自己的老师。

当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 “这是个好消息,博士毕业之后你打算做什么?”

徐宝福说: “我希望去国外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这之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并将目标设定在“回国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上。

然而,徐宝福对于科研工作最初的印象并不是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合成生物学。

如果要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的话,他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天然产物吸引着我。”

2011年,徐宝福对天然产物合成机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于是决定转学科,尽管此时他已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这一方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走上了科研道路。

幸运的是,他的新老师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他顺利地结束了博士后的研究,回国后便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从他的口中,我们不禁好奇:“你一直在寻找天然产物,也许是因为它们十分迷人吧?”

徐宝福如是说:“我从未否认过它们的迷人之处,但如今我和它们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35岁光头博导:“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

我们只晓得合成生物学这门学科是一项新兴技术,但对于它的风险和机遇却知之甚少。

我国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然而对海洋生物化合物而言,它们能否迎来曙光?

徐宝福表示:“我们目前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我们的目标。”

师生之间的理解。

如今,他的实验室虽说人数不多,却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仁,共同追求着海洋生物带来的新药机遇。

为了达到理想化合物合成生产率%,他们必须要先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首先,他们需要搭建一个完整的化合物类酶体系,其次,他们还要研究出哪种类型的海洋生物适合从中提取出该类化合物。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找出哪个基因组可以产出的基因组。

因此他们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选择当前海洋生物的那些分子作为目标?

可以说徐宝福现在做的所有研究似乎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这是他和他的团队前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工作的目标。

许多人都知道法拉第与他的学生之间有着很恶劣的师生关系,但鲜有人知,徐宝福与他的老师之间其实也有一些波折。

回忆起当时的争论时,徐宝福诧异地问到:“老师,我真的没记错吗?”

对此,他的老师轻笑道:“你当我像你一样年青啊,我当然不会记错。”

他说: “当时是真的年轻气盛,所以老师对我说的话还记忆犹新。”

35岁光头博导:“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

对此,他的老师微微一笑,只是肯定了他的观点。

后来,两人共同探讨的时候,徐宝福才明白老师严厉教导自己的原因,所以他也十分感激这位严厉却良苦用心的导师。

实验室建设之路。

徐宝福在华南理工大学担任科研教授,而他的实验室在学校中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尽管目前只有四名学生和一名技术员,但他们每个人都具备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养。

自从徐宝福接管了实验室后,他邀请了几名有潜力的学生加入团队,并逐渐成长为如今优秀的科研人员。

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团队进行了调整,现在每个项目都成为独立的小组,而每个学生则成为一名“项目组长”。

这种灵活有效的团队组织方式,使得团队能够更快地做出响应,遇到问题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解决方案,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成为项目负责人的定位,他们必须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实行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即将科研项目进行包干制,让每个研究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这样既减少学校和项目方之间的麻烦,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

而研究人员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按兴趣去工作,每人都拥有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你选项目,项目养人”。

被问及老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时,他笑言:“老师向我说明了一些重要事项,让我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我非常感谢这位良师益友。”

关于自身建设方面,他表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相信自己会逐渐完善所有事宜。

如今学校鼓励教授们招收更多学生以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而徐宝福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在他看来,海洋中的化合物蕴含着丰富的人体药物机遇,这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新领域,而自然赋予我们的就是“黄金”。

35岁光头博导:“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

有趣的是,他对团建活动充满热情,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旅行活动,对团结十分重视,同时也是航空爱好者,每年都会自费乘坐一次飞机。

他说:“科研本身就是一种解压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59549.html

(0)
上一篇 2025-01-15 19:00
下一篇 2025-01-15 19: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