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成立于1973年,由来自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发起,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成立起,SWIFT就把“建立全球共享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联结”“建立国际金融交易通用语言”作为自己的使命。如今,SWIFT运营着世界级的金融电文网络,协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与同业机构交换电文(message)来完成金融交易。除此之外,它还向金融机构销售软件和服务。截至2018年,SWIFT在全球设有28个办事处。其中,中国办事处位于北京、上海、香港三地。
SWIFT实行“会员制管理”。要获得SWIFT的服务,该实体必须先成为SWIFT的“参与单位”(或者说“会员”)。SWIFT的参与单位通常包括银行、经纪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清算中心以及负责支付结算、证券交易和国债交易的市场基础机构(market infrastructures)等。
对于申请加入SWIFT的银行参与单位,它必须事先按照SWIFT的统一标准制定属于自己的SWIFT地址代码(SWIFT Code),经SWIFT批准后正式生效。银行识别代码(Bank Identifier Code,简称为“BIC”)由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的八位或十一位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相当于各个银行的身份证号码。
一个标准的银行识别代码的格式为“AAAA BB CC DDD”,其中,前四位为特定银行的代码,如中国银行是BKCH;其后两位是国别代码,如中国是CN;紧接着的两位是地区代码,如北京是BJ;最后可能会有3位数字或字母代码,一般是指具体的分支行,如BKCH CN BJ 110则为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下属某支行的银行识别代码。
1985年,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开通SWIFT通信的金融机构。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已经有2441家银行获得银行识别代码,成为SWIFT参与单位。而且,我国SWIFT的参与单位类型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除银行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公司客户等机构也陆续加入SWIFT成为其会员机构。
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经有2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1万多个金融机构加入SWIFT。仅报文服务一项,年传送报文量即超过78亿条,增速达11.3%,平均每日传送报文3130多万条,最高每日达3520多万条。
。 。
。 。 。
金融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活动是否普遍?金融国际化、全球化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法为什么存在,其调整范围和方式如何,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特点。
PART 1 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程度
国际金融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早上起来打开手机看微信,提供微信服务的腾讯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午饿了点外卖,美团外卖是一家在开曼注册的企业;晚上抽空到淘宝上逛逛,运营淘宝平台的阿里巴巴是一家在纽约上市的开曼公司。总体来讲,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并不算高,但国际金融活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不过,如何衡量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程度,如何确定国际金融活动的规模,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国际机构,类似于国家统计局或者世界银行一样,能够定期发布全面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供大家了解国际金融活动的类型和规模。不同机构会根据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某些领域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
比如,贷款、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国际化相对突出,且发展历史相对较长。由发达经济体设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简称经合组织)和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合作设立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曾经对国际贷款、债券和股票发行情况提供过部分历史统计数据。
从上面两个表可以看出,国际贷款和国际债券发行活动的历史相对较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一定规模,而国际股票发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从绝对规模来看,同国际贷款和国际债券的发放或发行规模相比,国际股票(股权)发行的规模非常小。当然,两者没有直接可比性:公司发行股票,获得资金成为公司股本,公司不需要还本付息;公司发行债券,获得资金成为公司债务,需要还本付息,因此,公司会经常发行债券,借了又还、还了又借,债券发行的规模相对较大。此外,从国际贷款和国际债券两者的相对规模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前十年的四十年间,两者处于此消彼长状态,有时国际贷款发放规模更大,而有时国际债券的发行规模更大。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定期对国际资本流动(capital flow)进行监测和统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投资股票带来的资本流动(portfolio equity flow)、投资债券带来的资本流动(portfolio debt flow)和其他形式资本流动。这一统计口径和上述经合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口径不同,它侧重从投资人角度看待国际资本流动,而不是从资金需求方(如股票发行人、贷款借款人)角度看待国际资本流动;同时,它包含了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而外商直接投资通常被视为国际投资活动,而不是国际金融活动。
尽管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涵盖的国家范围广、历史长,因此,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变化情况,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国际金融活动的规模。比如,麦肯锡全球中心(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整理了一个图,显示1990年到2016年的国际资本流动状况,既显示国际资本流动的绝对金额,也显示国际资本金额与全球GDP的比例。
从上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资本流动开始增加。比如,1995年,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为1.4万亿美元(含外商直接投资,下同),而2000年就增加到3.8万亿美元;从2000年到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这段时间,国际资本流动增长迅速,2007年为历史峰值,达到12.4万亿美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国际资本流动跌入低谷。2008年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又开始回升,但一直没有回升到2007年的历史峰值水平。
从国际资本流动与全球GDP的比例来看,从1990年到2000年的这十年,国际资本流动金额占全球GDP的5.3%,而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1 5%,这十年属于国际金融活动的黄金时期。2010年以来,这个比例回落到7.1%。从相对角度来讲,国际贸易的金额要远远超过国际资本流动的金额。从图12可以看出,从2010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总额每年都超过15万亿美元,全球贸易总额占全球GDP的比例每年都在20%以上,大大高于国际金融活动占全球GDP的比例。
在其他国际金融领域,不同机构也提供部分统计数据,用以衡量该领域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程度。比如,在跨境支付领域,付款人要向付款银行发送指令,付款银行要向收款银行发送付款指令。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WIFT)是为发送这些指令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的机构,根据SWIFT指令的数量可以大致衡量跨境支付的规模。比如,2018年,全球SWFIT指令约78亿条,相当于有78亿笔跨境资金支付交易。其中,发向美国的有17亿条,美国发出的有15亿条;而发向中国的有8000万条,从中国发出的有5000万条。
除了上述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提供的量化统计数据之外,部分学者、国际组织也从各种角度构建衡量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指标,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金融国际化的程度。比如,在1997年的一篇文章中,丹尼斯·奎恩(Dennis Quinn)构建了金融开放指数(financial openness index),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从而间接衡量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布了全球、各地区、各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指数,用以衡量不同国家股市、债市、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又比如,在国际金融领域,部分学者提出了投资者的“本土偏好”(home bias)理论,用以说明投资者投资国内证券比例大、投资国外证券比例小的现象。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发现,美国投资人投资境内证券比例接近80%;有的学者发现,主要发达市场的投资人投资境内证券的比例超过60%。不管具体比例有多高,“本土偏好”理论都认为,本土投资人主要投资境内证券,投资国外证券的比例小,因此,“本土偏好”现象说明,国际金融活动只是全球金融活动的一小部分。
PART 2 金融国际化好吗?
金融国际化的规模究竟多大,机构不同、统计口径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统计数据如何,金融国际化是客观存在的,几乎没有人对此加以质疑。然而,存在的并非一定合理。金融国际化究竟好还是不好、我们是否需要金融国际化、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国际化,围绕这些问题的政策和学术讨论一直存在。
01
金融国际化的好处
金融国际化的好处很多,它不仅提供了企业和政府需要的资金,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个对政府进行约束的机制。
一个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或者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某个时期发展低迷,该国企业在国内融资困难,转而去境外融资,这是金融国际化带来的直接好处。比如,本世纪初,我国互联网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在国内A股上市很困难。腾讯、百度都选择去境外上市,成为我国香港或美国的上市企业,这是金融国际化给我国企业融资带来的便利。
通过金融国际化,企业获得资金、将资金投入运营,从而促进企业所在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金融国际化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好处。比如,阿里巴巴2014年在美国上市,其直接后果不仅惠及阿里巴巴本身,也支持了阿里巴巴平台上万家淘宝、天猫商户的发展,促进了物流行业的整合,也为快递小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讲,在金融国际化的助力下,中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吃饭、社交、支付、购物等习惯,这都是金融国际化改变经济、社会的例子。
实际上,金融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比如,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爱迪生等学者采用国家之间金融融合(financial integration)指标,研究了57个国家的情况,为金融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初步的证据。在2006年的一篇工作论文中,高斯等学者采用“事实融合”(de facto integration)的概念,以区别于“法律融合”(de jure integration)的概念,发现金融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金融国际化对一国政府、监管者产生一定制约,从而促进法律规则的优化,这也是学者经常提及的金融国际化的好处。比如,一国政府去境外借款、发债,常常需要向境外投资者作出承诺,如政府发债总量不超过该国GDP的一定比例、财政支出不超过该国GDP的一定比例等,这种承诺能对国家财政政策、乃至国家行为形成约束。又如,允许一国企业到境外上市,这就形成了证券监管竞争。根据不同法域证券法规则是否便利,企业选择在本地上市,还是去境外上市。企业的选择影响不同法域监管者的行为,影响不同法域证券法规则的内容,从而对证券监管机构产生某种压力和制约。
02
金融国际化的风险
金融国际化是双刃剑。在带来上述好处的同时,它也可能会对投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而资金流入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同时,资金流动是双向的,即便资金流入是好事,同时伴随的资金流出可能就不一定是好事情。比如,本世纪初,中国企业竞相去境外上市,从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融入外汇资金,这些资金都需要汇入我国境内,才能用于企业发展。短时间大量外汇资金涌入境内,这对我国外汇管理制度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又比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货币贬值,泰铢或其他国家本币计价的证券随之贬值,外国投资者迅速抛售手里持有的东南亚国家企业发行的本币证券,变现获得资金后换成外汇,随即立刻汇出这些国家。短期内外资大规模退出,瞬间就用光了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形成金融危机,并演变为经济和社会危机,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停滞、失业人数激增、社会发生动荡。实际上,权威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识到,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国际化既有好处也有风险,容易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冲击,对发达国家也是挑战,不能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从资本流动的方向来看,尽管金融国际化规模可观,尽管中国、印度等国家得益于金融国际化的个案随处可见,但金融国际化偏向发达经济体,而非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的不均衡问题成为质疑甚至反对金融国际化的理由之一。
传统古典经济学认为,发达国家资金过剩,资金收益率低,发展中国家资金稀缺,资金收益率高,因此,从全球来看,资金应该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但是,从图13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从绝对金额来看,长期以来资本主要是流向发达国家,而不是流向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资本金额大大高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金额。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学者卢卡斯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悖论”(Lucas Paradox),试图说明的也是有关跨境资本流动的这种“反常现象”。围绕“卢卡斯悖论”的研究非常多,相当多研究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无法吸引资金,法治水平、贪腐状况、利益集团等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选自《国际金融法:
跨境融资和法律规制》(第二版)
给学中国烹饪的玛丽汇钱交学费
作者简介
唐应茂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讲授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和外商投资法等课程。1997年和199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2000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美国耶鲁法学院法律硕士(LLM)和法律科学博士(JSD)学位。曾在美国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美国谢尔曼·斯特灵律师事务所工作,从事国际资本市场和跨国并购的法律实务。著有《电子货币与法律》《法院执行为什么难》《登陆华尔街》和《债市开放》等书。
本书是一本有特点的国际金融法教材:
- 强调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活动/交易的互动,国际金融法律如何影响国际金融活动/交易,国际金融活动如何促成国际金融法律的形成。
- 强调从中国视角理解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活动,教材既讨论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活动的一般原则、做法,更讨论相同领域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活动面临的法律约束,以及国际(和国内)金融法律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行为。
- 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既有正文部分的讨论,也有文献摘录、案例研究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正文内容,还辅之以内容提要、关键概念、复习题、问题与应用和参考文献等栏目。
本书作者的背景也可以使他更好的驾驭理论和实务问题。通过这本书,以相对轻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国际金融法的学习框架。
图书亮点:
(1)作者经历:学术和实践能力都很强。
(2)体系设计:第二版已经非常完整。
(3)内容阐述:简洁、清晰,读者代入感很强。
(4)有配套的练习,可以检测对内容的掌握,而且练习不仅针对基础知识点,也针对综合的掌握理解。
(5)二维码提供丰富的扩展阅读材料和相关规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6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