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又一次,在全国小学生之间,不约而同地玩儿起了一个线下游戏,粘粘球。粘粘球是什么?从操作层面很好解释:用胶带粘成球。但想理解它的意义,很难,没人知道它能用来做什么,但就是会让人上瘾。“一上自习课整个教室都在扯胶布,呲啦呲啦的,只能没收。”当然不只是自习课,粘粘球完全占据了小学生的生活。放学回家,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趴在桌子上粘粘球,比写作业还认真,安安静静,把家长都整不会了,是夸呢还是该打,这是个问题。在班上,最让人羡慕的学生,也不再是文具最好的和长得最帅的了,而是能从书包里掏出一颗比拳头还大的粘粘球的人。这不是养蚕的课外任务,也不是小升初的必考题,粘粘球不会加分,所以是他们自己使自己陷进去的,粘粘球是黑洞的核。
粘粘球,最初是一小部分90后的童年回忆。
某网友说:“我小时候就在玩,女生人手一卷,粘好了洗去粘性再晾干,就跟弹弹球一样了。”捏完粘粘球之后,变成弹弹球是粘粘球的归宿。有的学校流传一句寓言,“用水洗干净就会变成弹弹球”,而有的学校说:“要在阳光下暴晒三天才能变硬”。但实验证明这两种办法都不行。“这是一场古老的骗局。”第一批粘粘球玩家还没有发明出系统的玩法,采用的原料是普通的黄色大胶带。过程第一步是剪下胶布的一小段,再拉出一段胶带,把它们粘在一起之后,得到一枚小球,再用这枚小球滚更多的胶,变得更大。
按正常的逻辑,被戳穿之后的粘粘球最终将会在一小部分学生的记忆里消失,不会再欺骗一代人的青春,也不会在时代里留下一点尘埃。但吊诡的是,粘粘球居然在2021年后半年的网络里复活了。让我们分析一下这根奇怪的刺状指数图,它像潮汐一样有规律地起起伏伏。从十月假期开始上升,之后的每个高点,都是周末。
与此同时,伴随粘粘球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词:diang,为动词,指捏粘粘球的过程。粘粘球也被称作“diangdiang球”“diang宝宝”。粘粘球也被后知后觉的网友们赋予了解压的意义,被归为捏史莱姆转指尖陀螺切肥皂一类。别问意义,问就是解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6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