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导语:澎峰科技用三年的时间来打磨沉淀自己的技术产品,并在商业路径上积极探索。下一步目标明确:加速落地,生产嵌入式AI领域最棒的产品,做工业级产品先行落地的供应商。
爱玩少年、科学家、创业者,如果给张先轶人生最近20年里贴上几个标签,这似乎是他身上最鲜活的关键词。从喜欢玩儿游戏开始迷恋代码、到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后海外深造,再到开源矩阵库OpenBLAS的开创者,现在的他,是一家名为澎峰科技(PerfXLab)的公司创始人兼CEO。
澎峰科技关注的是近年来的风口——嵌入式AI,其产品则是基于ARM/FPGA/GPU/RISC-V等终端平台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应用算法、框架、性能库、硬件板卡等,可应用于手机、无人机、智能出行、安防等不同场景。
业界共识:商业化落地的能力最能体现一个科技项目的商业价值。澎峰科技作为端上智能领域的先行者,从2016年开创至今,从未停止在产品路径和商业路线的升级和探索。
过去的三年里,从最初想做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底层软件,到如今做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从最初提供一个“铲子或一块砖”,到如今能提供“一座桥或一座房子”,随着在AI领域应用端上的产品和技术的逐渐成熟,澎峰科技的市场认知和商业化发展都已步入快车道。
在IP workshop与张先轶4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你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他身上更多的是学者的严谨和质朴。相比较澎峰的优势,他讲得更多的是行业现状与如何打破瓶颈。
眼下,对于公司的使命,他反复强调“加速商业化”,工业级产品落地和面向个人开发者生态构建同时进行。
如今,从安防再到航空航天,澎峰的产品已经在多个场景中开始实测应用,预计2019年年底将实现盈亏平衡。但目标不止步于此,下一步:加速落地,生产嵌入式AI领域最棒的产品,做工业级产品先行落地的供应商。
与嵌入式AI结缘
大四的时候(2005年),通过一场比赛,张先轶与嵌入式AI“结缘”。
微软举办了(Windows Embedded Student ChallengE contest)一个主题叫做Going Beyond the Boundaries “超越边界”的比赛,这是一场团队作战,4个本科生、2个研究生一组,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的开发设计。张先轶那一组拿到了嵌入式系统的话题,他们的设想是做超市购物车上的一个交易系统,且应用人脸识别技术。
中国大陆地区最后选拔出10组入围前30名,张先轶团队名列其中。虽然在那场比赛他们没能最终获奖,但对于第一次来美国,参观了微软总部,并在欢迎晚宴上见到了主办方致辞嘉宾比尔盖茨的张先轶来说,对技术探索与学习的视野已经打开。这次经历也为日后他前往美国深造埋下了伏笔。
2005年,张先轶本科毕业并被保研,继续在北京理工大学深耕计算机专业。在2006年,他再一次与原来的小伙伴组队参加了《第三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主题方向是网络安全,从初赛35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了10支队伍,张先轶所在的Collapsar队名列其中,并最终斩获冠军,还拿了几个单项奖。
这对于张先轶而言,除了拿到丰厚的奖金,体验技术与场景结合的实战,更大的回报则是在技术领域坚定前行的信心。
2007年硕士毕业后,张先轶进入中科院软件所工作,从事高性能计算、性能优化、矩阵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1年读博期间,在中科院软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张先轶带领团队开创了开源矩阵计算库——OpenBLAS,他本人也是该项目的主要维护者。在矩阵计算的细分领域,这是一个优质的开源项目。
OpenBLAS被认为是业界领先的开源矩阵计算库,支持几乎全部的主流CPU处理器和常见的操作系统,同时能实现较好的性能优化。它在2016年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也进入了很多主流的Linux安装包,比如Ubuntu里包含了OpenBLAS Package。
除此之外,OpenHPC的套件里也运用了OpenBLAS。其用户广泛,从开源项目Julia语言、GNU octave,到深度学习的mxnet、Caffe,乃至IBM、ARM、英伟达等公司也都在他们的产品里边使用了OpenBLAS。“特别是嵌入式AI的很多库,都调了我们的OpenBLAS。”整体上看,从适配的处理器范围和支持的操作系统,在开源库中算是最广泛的实现。
主页> 关注> 生态聚焦> 品牌推广>
发布时间:2019-05-29 11:24 来源:消费日报网
来源:消费日报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6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