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整治庸官?

古代如何整治庸官?庸官古来有之 因其碌碌无为 经常误国误民 因此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 庸官都为世人所不齿 所谓庸官 是指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业绩平平的官员 然而在古代 庸官却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 但是自古以来 对于庸官之道 仁人志士 名臣能吏多有谴责与批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庸官古来有之,因其碌碌无为,经常误国误民。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庸官都为世人所不齿。

所谓庸官,是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业绩平平的官员。然而在古代,庸官却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自古以来,对于庸官之道,仁人志士、名臣能吏多有谴责与批评。庸官之庸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在岗位,心不到位,不关心政事,没有热心肠。这种官在古代被称为旷官,就是空居官位,不称职。“旷官”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汉孔安国在《尚书正义·皋陶谟》中进一步解释:“位非其人为旷官。”言外之意即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清顺治帝有《御制人臣儆心录·旷官论》,将“旷官”分为四类,其中之一就是“怠弛便己型”,即食国厚禄,占据高位,却贪图安逸享受,无意于建功立业。

其二,天天撞钟,毫无成果,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这种官在古代被称为“具臣”,即备位充数的官员。《论语·先进》载曰:孔子弟子仲由和冉求为季氏家臣时,他们明知季氏有谋逆之心,却既不能阻止,又不愿离开,故孔子将他们斥为“具臣”。汉代刘向在《说苑·臣术》中对“具臣”也有刻画: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人主急需良策时,却不肯“尽节”,安然地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庸官的嘴脸被刘向生动再现。宋代朱熹认为:“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朱熹对庸官是正话反说,其本意是指责庸官得过且过,瞎胡混。

其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放任自流。这种就是“太平官”,即安于现状、坐享清福、不担风险的官员。明末名将熊廷弼曾有“何曾作一日太平官,享一日自在福”的语句,表达他积极抗击后金而不愿做“太平官”的坚强意志。而南明官吏李发愚也写过“怪底新朝无个事,大家仍做太平官”的诗句,讽刺南京官绅面临危亡之际仍陶醉于歌舞升平之中,缺乏奋发图存的勇气。他们所说的“太平官”,其实就是“庸官”。

古代如何整治庸官?

庸官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吕坤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使用“焉能为有无”的庸官,则“受一命之寄,便是旷一命之官;在一日之职,便是废一日之业”。这样的庸官除了“贪位窃禄”外,则“国一无所赖,民一无所裨”,于国于民没有任何好处。

北宋诗人、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庸官提出了“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的批评。意即这些官员,甘居平庸,随波逐流,滥竽充数,以保全自身,窃得俸禄而已,值得大批特批。清顺治帝更是气愤地说,“以之治事,则多败事;以之图功,则鲜成功。”显然,在顺治帝的眼里,庸官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古代庸官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庸官拿着俸禄却不作为,于国于民无益,这无疑是一种罪过;庸官因其不作为而放任贪暴现象的发生,其危害无异于酷吏。为了打击和抑制庸官,中国古代形成了内外并举的治庸机制。

古代为防止庸官贪官肆意妄为,除了采取教育引导与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外,还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这是主要手段。《尚书·舜典》说:“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即官员经三年一次的绩效考核,业绩好的获晋升,业绩差的被黜退。汉代王符说:“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官员不考绩,就会有更多的庸官出现,而使贤直的官员受到压制。

唐代的考课制度最有特色,通常是每年一小考,三四年任期结束有大考。考课的标准,一般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在个人品德、工作作风、态度方面对全体官员的共同要求,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与职责,对官员的个人才干和工作成绩,提出的不同的原则性要求。

除了考核,平时的巡视制度也是考核监督官员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文史学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刘永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3530.html

(0)
上一篇 2025-03-15 08:45
下一篇 2025-03-15 0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