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二十二)——容斥问题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二十二)——容斥问题01 容斥问题 含义 容斥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计数时要求注意无一重复无一遗漏 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 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二十二)——容斥问题

01

容斥问题

【含义】

容斥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计数时要求注意无一重复无一遗漏,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

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

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

常见的容斥问题有两者容斥、三者容斥两种。

【数量关系】

★ A∪B = A+B – A∩B

★ A∪B∪C = A+B+C – A∩B – B∩C – C∩A + A∩B∩C

02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

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

可画文氏(韦恩)图来解题。

例1:

有两块木板各长50厘米,把两块木板钉成一块长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长8厘米。

钉成的木板长 _____ 厘米。

1、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重叠问题时,要注意重叠的部分不能重复计算。

2、两块木板一共长50+50=100(厘米),

如果钉在一起,说明原来的两个8厘米变成了一个8厘米,这样钉成的木板比100厘米少了8厘米,

所以钉成的木板长100-8=92(厘米)。

例2:

有两张各长20厘米的纸条,粘贴在一起后的总长是36厘米,

那么重叠部分长( )厘米。

A、2

B、4

C、8

D、16

解:

1、此题考查孩子的应用能力、运算能力。

孩子没有进行画图理解,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思考.

没有找到总长度与重复部分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后面计算时出现错误。

2、两张纸条如果没有重叠,

那么一共长20+20=40(厘米),

而重叠后的长度是36厘米,短了40-36=4(厘米),

说明重叠部分的长度是4厘米。选择B。

例3:

某班在短跑、投掷和跳远三项检测中,有4人三项都未达到优秀,其他人至少有一项是优秀.

下表是得优秀的情况,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二十二)——容斥问题

解:

根据题意画图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二十二)——容斥问题

2、我们可以先算出19+20+21=60(人),

但是这里有被重复算的和漏算的,我们要注意减去重复的部分,加上漏算的部分。

3、由图可知,6、9、10人都是两两重叠的部分,被多算了一次,要减去:60-6-9-10=35(人),

但要注意,图中的3人,在计算19、20、21的和的时候被加了三次,在“-6-9-10”的时候又被减了三次,

那么相当于漏算了这3人,所以我们应该将漏算的3人加上,35+3=38(人),这38人是至少有一项达到优秀的人数。

算全班总人数,还需要加上三项都未达到优秀的4人。

所以共有38+4=42(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4467.html

(0)
上一篇 2025-03-25 09:10
下一篇 2025-03-25 09: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