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张桂林、柯高阳)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少一些“前置条件”,多想想“脚先着地”》的记者手记。
近两个月来采访大学生就业,有幸了解和见证了许许多多毕业生的心路历程:这个毕业季里,有的陷入焦虑,奔忙于“海投”“海面”;有的不愿将就,选择“慢就业”;还有的鼓足勇气,踏上创业之路……一个个毕业生,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里书写着各自难忘的青春故事。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这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就业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的领域、环节和因素众多,就业观念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一部分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设置了许多“前置条件”,反而束缚了手脚,不免有些遗憾。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了紧迫感的毕业生可以考虑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圈,让“脚先着地”。今年国家扩大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实施规模,同时开发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不一定非扎堆大城市不可,也可以考虑乡镇甚至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薪酬待遇方面,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不可,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采访中我们还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正趋于理性务实,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这本身无可厚非;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这也是成熟理性的表现。随着“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全社会对此也要多一点淡定和理解。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从改进就业率统计和考核等方面给高校和学生“松绑”。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多地多部门推出十大专项行动、“一帮一”全国高校援鄂计划等举措,社会各界都在动员起来。我们期待,这些好政策能落地有声,直击毕业生就业的痛点和难点。
我们也相信,在全社会支持下,更多的毕业生能在人生的这一关键阶段做好选择,走好迈向更广阔世界的第一步。二十来岁的年纪里,每一个梦想和选择都值得尊重,每一场青春都应该闪亮。加油吧,毕业生!(参与采写:吴燕霞、杨仕彦、黄佳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