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在象棋录音门事件后,中国象棋协会对多名知名棋手进行了严厉的处罚,本来以为可以杀鸡儆猴,在今后的比赛中更加公平公正,杜绝作弊的现象。但是,在第31届五羊杯最后一轮资格选拔赛中,出现了多场和棋。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因为赛制的原因,今年的“五羊杯”参加的人数过多,所以要进行两轮资格赛,先在第一轮选手中选出24名选手晋级复赛,再从第二轮资格赛中选出六位棋手和全国冠军进行比赛。在第一轮资格赛最后一轮选拔赛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积分为8分的几桌选手集体和棋,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深思这个比赛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积8分的大家握手言和,双双出线,皆大欢喜,而积7分的必须要拼命分出胜负,结果就出现了第一桌到第八桌都是和棋,但是这个做法违规了吗?
第31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资格赛于2025年4月29日在广州荔湾区文化公园展开,近70位知名高手在为期两天的资格赛中角逐前24名的大师组晋级资格。
和棋情况 :4月30日上午最后一轮,王禹博战平吴金永,平稳晋级。曹岩磊、程宇东、李翰林、王昊、刘子健、刘柏宏等分别战平各自对手晋级复赛。
晋级情况: 第31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资格赛于4月30日在广州荔湾文化公园结束。最终,王禹博、陈泓盛、曹岩磊、王昊、尹昇、杜晨昊、王天琛、杨世哲、何文哲、李翰林、刘子健、梁运龙、莫梓健、吴金永、黄光颖、程宇东、刘奕达、刘柏宏、许文章、吴魏、沈思凡(女)、华辰昊、李雪松、顾博文共24名棋手成功进入复赛。
第31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资格赛迎来收官之战,在这片承载着象棋文化记忆的赛场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场景:前八台对局几乎同时达成和棋协议,王禹博、曹岩磊等夺冠热门相继握手言和。这种集体性的默契行为,使得积8分的选手全部平稳晋级,而积7分的选手则在生死线上殊死搏杀。
这种戏剧性场面让人联想到两年前的象棋”录音门”事件。当时中国象棋协会对涉嫌作弊的棋手实施禁赛处罚,并修订《象棋竞赛规则》,增设”消极比赛”条款。但此次五羊杯出现的群体性和棋,却暴露出新规则体系下的制度真空——当选手们通过完全合规的方式达成战略默契时,竞赛伦理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本届五羊杯资格赛设立”两轮三级”选拔体系:首轮资格赛近70人角逐24个复赛名额,复赛30人再竞争6个正赛席位,最终与全国冠军同场竞技。这种金字塔结构的赛制设计,本意为扩大参与基数,却在实践中埋下隐患。
关键节点出现在首轮资格赛的末轮对决。根据积分规则,7轮比赛积9分即可确保晋级,积8分需要比较小分。但当多位选手同积8分时,简单的和棋就能保证共同晋级。这种”纳什均衡”的数学模型,使得顶尖棋手不约而同选择风险最小的晋级路径。而那些积7分的选手,要么必须冒险争胜,要么面临淘汰命运,这种制度性的剪刀差效应,直接导致了赛场上的两极分化。
从现行规则来看,这些和棋行为完全合法。中国象棋协会2023版《象棋竞赛规则》第15.2条规定:”棋手可根据局势判断主动提议和棋”。但规则第16.5条关于”消极比赛”的界定,仅针对明显违背竞技规律的行为,如过早提和、重复走子等,对战略性和棋尚无明确约束。
这种现象折射出竞技体育的深层悖论:当理性选择与竞技精神相悖时,制度应该如何平衡?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理论在此得到印证——形式上合规的行为,可能实质上损害竞赛的观赏性与公正性。特别是当多位顶尖棋手形成默契同盟,实质上是构筑了隐性的准入壁垒,这对年轻棋手的晋升通道构成潜在威胁。
回望象棋赛事史,类似事件早有先例。2007年全国个人赛,孙勇征与谢靖在末轮上演”六步和棋”,引发轩然大波。当时的对策是引入”3-1-0″积分制(胜3分和1分负0分),鼓励积极争胜。但此次五羊杯事件证明,单一制度改革难以根治系统性症结。
国际象棋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国际棋联(FIDE)在应对”短和棋”问题时,采取分级管控措施:在淘汰赛阶段禁止前30步提和;在瑞士制比赛中,同分破局时优先比较胜局数。这些制度设计既保留了和棋的战术价值,又防止其被滥用为战略工具。
针对当前困局,需要构建”规则约束+技术监控+文化引导”的三维治理体系:
规则优化方面,可引入”动态晋级线”机制。参考围棋比赛中的”胜者晋级”原则,当出现多人同分时,不预设固定名额,而是根据实际对局质量调整晋级比例。同时借鉴足球比赛的”净胜球”概念,将局面优势量化为技术分。
技术监控层面,建议开发”对局质量评估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每步棋的优劣差值,建立对局精彩度指数。中国象棋协会可设立”竞赛质量保证金”,对低于基准值的和棋扣除部分奖金。
文化引导方面,需要重塑竞技伦理共识。在棋手培训体系中增加竞赛伦理学课程,建立”荣誉积分”制度,将比赛态度纳入等级分评定体系。可参照日本将棋界的”持棋将棋”传统,培养棋手”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职业精神。
此次和棋风波本质上是象棋职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阵痛。根据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数据,象棋职业化程度每提升10%,商业价值增长可达23%,但规则纠纷概率相应上升15%。这提示我们,在推进职业化改革时,需要建立更具前瞻性的制度框架。
建议参考NBA的劳资谈判机制,建立由棋手代表、裁判专家、赛事主办方组成的”三方委员会”,定期修订竞赛规则。同时借鉴电竞行业的赛事体系,设立分级联赛制度,让棋手在不同层级赛事中积累竞技信用值。
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必须守住文化传承的底线。明代《橘中秘》强调”弈之道,贵乎谨严”,清代王再越在《梅花谱》中推崇”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的进取精神。当代象棋改革,应当在竞技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建议在重大赛事中保留”传统组别”,采用古谱规则进行表演赛。同时设立”最佳对局奖”,奖励那些展现象棋美学价值的经典战役。通过这种”双轨制”设计,既维护竞赛公平,又传承文化精髓。
当象棋人工智能”象棋巫师”的胜率评估系统显示,五羊杯和棋事件中各盘面获胜概率均高于40%时,我们不得不深思:在算法时代,如何守护”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的象棋精神?这需要制度设计者的智慧,更需要整个象棋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唯有在规则与情怀之间找到平衡支点,才能让楚河汉界上的智慧之光永远闪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