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和平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原来,和平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回顾前三次中东战争 当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武力行动彻底消灭以色列的时候 背靠美国的以色列却通过三次中东战争瓦解了阿拉伯联盟 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大片土地 创造了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 取得了解决阿以矛盾的主动权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石油危机

回顾前三次中东战争,当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武力行动彻底消灭以色列的时候,背靠美国的以色列却通过三次中东战争瓦解了阿拉伯联盟,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大片土地,创造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解决阿以矛盾的主动权。

在这种形势下,以色列绝不会轻易放弃其既得利益,阿拉伯人当然也不会心甘情愿认输。

随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巴列夫防线的溃败和戈兰高地的坦克大战让以色列人伤亡两千余人,阿拉伯人成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不可逾越-的神话。

以色列人终于明白,单纯依靠军事实力是不会维持和平的,想要和平,想要发展,就必须和阿拉伯人坐下来谈一谈了。

总之,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知道暂时无法消灭以色列,以色列人也明白靠武力不是长久之计,这就为政治解决阿以矛盾提供了可能——阿拉伯世界同以色列开始走向和谈。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里还有一场硝烟之外的战争——石油危机,如果没有石油危机,西方人不会在政治上孤立以色列,一向与以色列交好的美国,也不会改变一味亲以的态度,以色列也就不会放下高昂的头颅,坐下来跟阿拉伯人谈一谈。

是的,石油成为了阿拉伯人十分趁手的武器,开发这种武器的始作俑者正是沙特阿拉伯第三位国王——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位沙特国王扼住了西方经济的咽喉,最终遭到了枪杀,沙特国王被枪杀后,埃及总统萨达特才正式开始考虑与以色列和平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NO.01

1973年12月的圣诞节,正值第四次中东战争停火后不久,这个本应是美国传统节日季充满欢乐与祥和的时刻,却一切似乎都变了样。

原本热门的旅游胜地如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游客数量锐减,显得冷冷清清。

以往商家们为了吸引游客,会争相装饰店铺,彩灯、装饰物琳琅满目。

然而,在1973年的圣诞季,即使是最热闹的商业区,停车场却空空如也。

与此同时,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龙,大街上却异常空旷。

油价的飙升使得销售木材的公司则忙得不可开交,许多家庭开始转而使用木材作为取暖的替代能源——这就是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如果你是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你肯定对这个年份很熟悉,因为它成为了其他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经济-滞胀-。

这场石油危机可以说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副产品,或者说,1973年的石油危机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其影响力不亚于历史上的五次中东战争。

它不仅让美国人的冬天变得比以往更加漫长和寒冷,更对美国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能源政策,并开始真正重视其在中东的利益。

可问题是,石油危机的带头大哥不是埃及,而是沙特阿拉伯,可沙特背后的大哥是美国,那么沙特为什么要支持埃及?更何况,沙特和埃及还曾经在也门打一场代理人的战争,此外,这两个国家从制度上也是完全不兼容的两个体制,他们是怎么走在一起的呢?沙特又为何挥起了石油镰刀,砍向自己的大哥美国的呢?

简单来说,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1967年8月29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的阿拉伯国家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了第一次泛阿拉伯峰会,在峰会上,阿拉伯国家一致同意了针对以色列的三项基本政策,即-绝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绝不与以色列谈判,与以色列之间绝无和平-。

这场会议之后,沙特和埃及走得更近了,双方算是-一笑泯恩仇-,毕竟哪有什么永远的朋友,现在是大家都有共同的敌人。

第二:喀土穆会议后,也门内战也随之结束。

在1967年10月3日,集结在荷达台的埃及军队宣布撤军。

随后,沙特军队也逐渐从也门撤出,也门内战就这样告一段落。

原来,和平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第三:与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不同,埃及总统萨达特不再对外输出自由军官组织革命,反而非常尊重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体制,毕竟,萨达特的目标专注于国内——让埃及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并夺回属于埃及的土地。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1964年11月3日,在乌里玛、亲王和大臣的支持下,费萨尔发动政变,成为沙特第三任国王,这位费萨尔国王可是沙特历史上在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国王之一。

NO.02

费萨尔出生于1906年,是沙特首位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的第四子。

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受父亲的宠爱和栽培。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费萨尔不仅学会了沙漠作战和政治策略,还广泛涉猎了历史、文学和宗教知识。

在年轻时期,费萨尔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外交手腕。

他多次代表沙特参加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和人脉资源。

这些经历使他逐渐成为了沙特王室中备受瞩目的人物。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召开前夕。

伊本·沙特决定派遣年幼但聪明的费萨尔王子作为代表之一前往伦敦参加,当时不到13岁的费萨尔王子通过此次欧洲之行,不仅参观了伦敦、巴黎这些现代化的建筑、文化设施和科技发明,更是第一次接触了外交流程和国际政治,他很快熟悉了大国之间的无硝烟政治游戏。

1930年9月,沙特王国政府的外交事务司改为外交部,费萨尔被任命为外交大臣,他一直保持着这个职务到继位为止。

次年也就是1931年,费萨尔遇到了他最爱的妻子,他俩是沙特王室中少有的自由恋爱。

他们共有九个儿女,这些孩子不仅全部大学毕业,而且就读于世界顶尖学府,如普林斯顿、哈佛和乔治城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费萨尔相比,二哥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一共有一百多个孩子,但其中只有六个高中毕业。

1953年,伊本·沙特国王病逝,按照沙特的继承规矩,由于老大病逝,由老二沙特继位,费萨尔为王储兼首相。

作为王储,费萨尔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手腕。

他建立了沙特的一家电视台,废除了沙特的奴隶制,并推动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建立。

与他相反的是,他的二哥沙特国王因缺乏治国才能,大肆挥霍,使沙特这个有石油收入的国家民怨沸腾。

1964年,在许多亲王和大臣的支持下,费萨尔发动政变,废黜兄长,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第三任国王。

费萨尔成为沙特国王后,最大的威胁来自埃及的泛阿拉伯主义和自由军官组织革命,然而,当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埃及的失败,以及纳赛尔的去世,让费萨尔开始考虑来自以色列的威胁,并由沙特替代埃及来竖起泛阿拉伯主义的大旗,毕竟,谁都想成为第二个纳赛尔,成为当初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

但是,与纳赛尔不同,纳赛尔是通过武力和革命为阿拉伯世界争取所谓的话语权,费萨尔却有另一种武器,这就是石油。

早在一九五六十年代,费萨尔就已经认识到了石油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

与他之前的国王不同,费萨尔不仅仅把石油当作一种赚钱的工具,更通过石油的交易看到了西方对阿拉伯世界或石油输出国的压迫和不公。

当时,沙特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之一,但自己产的石油卖多少钱却由不得沙特自己决定。

这是因为石油销售市场基本被所谓的资本-七姐妹-(即当时世界七大石油公司)所控制。

原来,和平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这七家公司全部都是西方的,他们通过控制市场来决定石油的价格。

这种定价机制让费萨尔深感不满。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费萨尔组织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家联合起来,于1960年成立了欧佩克(OPEC)。

在欧佩克内部,信仰上相对更团结的阿拉伯国家又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即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沙特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自然成为了这个组织内的最大领导。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当美国启动-五分钱救援行动-时,费萨尔没有立即挥舞石油禁运的大棒,而是选择将原油价格上调17%。

费萨尔打算用这个数字来刺痛西方人的神经,然而美国人没人鸟他们。

看到没有回应,费萨尔启动了逐月减产5%的-温水煮蛙-策略,这一招按理说非常高明,不仅创造了持续的心理压迫空间,而且每月递减的石油供应量如同悬在西方经济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美国人居然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相反,尼克松继续在10月20日对以色列追加22亿美元军事援助……这让费萨尔脸上无光。

果然,费萨尔怒了。

在这一天之后,即10月21日他宣布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

他的这一举措让当初的美国彻底的傻眼了,尼克松政府此刻才惊觉美国人在外交方面还是低估了中东石油国家,更何况,尼克松和他的白宫幕僚们彻底的被水门事件搞得心慌意乱。

就在费萨尔宣布对以色列禁运之后,到了11月中旬的时候,美国市场上的汽油价格已经涨了五倍。

这种价格的飞涨,使得美国国内出现了一种石油恐慌,尼克松政府通过签署《紧急石油分配法案》等政策措施来应对危机,然而,由奢入俭难,经历黄金一代的美国人正在做着美国梦,在11月份已经习惯开豪车的美国人已经开不起了——太耗油了。

美国总算是见识到中东石油的重要性了。

在1974年,美国《时代》杂志将沙特国王费萨尔评为该年度的年度人物,被誉为新兴石油强国的象征,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费萨尔成功地将美国油价翻了数倍,使得沙特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NO.03

1974年,当尼克松最终因水门事件下台,美国第三十八任总统福特上台之后,美国在那一年经历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状况。

在福特的整个任职期间,美国通货膨胀严重,经济陷入衰退。

美国怎能经受得住这样的局面呢?因此,福特必然得去找沙特进行谈判。

沙特国王费萨尔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以色列退回到1948年的边境线上,包括归还西奈半岛给埃及、戈兰高地给叙利亚,以及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

你说以色列怎么可能同意呢?更别说第四次中东战争死了2000多人,这些战士的家属、亲戚和朋友对政府已经十分不满了,更何况以贝金为首的利库德集团反对派指责政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不作为,要求以色列执政的工党为此次事件负责。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对于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来说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当时是美国人要求他们不能先发制人,现在反而成为国内反对派攻击的借口,现在美国人还继续要求她对阿拉伯国家退步谈判,这咋可能呢?再退一步我这工党还能执政吗?

这个时候福特派基辛格转而寻求与其他石油输出国的合作。

他认识到阿拉伯世界虽然看似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各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需求,尤其是伊拉克和利比亚这两个革命政权,他们都拥有石油但也十分的缺钱,所以这两个国家表面上和沙特、埃及称兄道弟,私底下却同意与美国人进行秘密谈判。

很快,这些国家开始私下悄悄地将大量的石油运向美国,并且同时在接下来的阿拉伯国家的首脑峰会上,开始不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诉说沙特所带领的这种石油减产和禁运最终也伤害了阿拉伯世界和阿拉伯人民自己。

石油禁运加剧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分裂和矛盾。

原来,和平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此时沙特和埃及已经知道,这些国家私底下向那些被禁运以色列的盟友输出石油,而此时的以色列又可以在占领的埃及的西奈半岛上获取石油,并且在私底下还有一个合作伙伴,那就是伊朗。

没错,以色列此时三分之一的石油需求都是由伊朗来补充的。

此时基辛格又开始做以色列的工作,希望以色列从埃及本土撤军,并且向阿拉伯人表示无意将西奈半岛归为自己所有。

眼看美国和以色列给了台阶之后,沙特国王费萨尔也就只能识时务的撤销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这第一场石油危机也就此结束了。

NO.04

1973年的石油危机是一次全球性的能源冲击,它起源于中东地区的政治冲突,但迅速演变为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

这场危机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对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冲击。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自然也无法幸免。

这场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是巨大的,促使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其能源政策。

在基辛格的领导下,美国开始制定能源独立计划,这一计划最终带来了美国页岩油革命,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之一。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以色列的其他盟友也认识到了阿拉伯世界这个石油武器的威力。

比方说日本,1973年11月,沙特和科威特分别宣布将日本列为不友好国家,这也在日本引发了油荒。

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日本的石油输出占日本石油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另一方面,石油是日本工业的血液。

所以日本马上发表声明,要求以色列撤出在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所占领的所有领土。

此时的以色列,以梅厄夫人为代表的政府在战争中遭受了广泛的非议、批评和攻击,尤其是摩西·达扬被指责要对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遭受的巨大军事损失负责。

面对这些压力,摩西·达扬无法继续担任国防部长,最终辞去了这一职位。

同时,梅厄也决定辞去总理职位。

她在辞职时表示,自己已经忍受了五年的艰难岁月,现在已经到达了忍耐的极限,无法再继续承担这一重任。

就这样,哥尔达·梅厄在1974年卸下了她的所有公职,结束了她长达五十年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工作,正式退休。

接替梅厄的是伊扎克·拉宾,作为工党年轻一代的领袖,拉宾击败了佩雷斯,成功接任以色列总理一职。

他的上任标志着以色列政治的新篇章,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

NO.05

这一年,最成功的人当然属于费萨尔,他已经成功接过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大旗,并成为了阿拉伯世界新的象征。

与纳赛尔相比,费萨尔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宗教上,还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

具体来说,沙特阿拉伯输出的不是革命,而是伊斯兰宗教理念。

同时,他通过黄金、美钞和石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支持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基础建设,还向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提供资金,以帮助他们与以色列对抗。

原来,和平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有了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不断援助,埃及和叙利亚得到了更多的与以色列人谈判的筹码。

这使得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在对以色列的政策上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双重路线。

一方面,萨达特与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一道寻求美国的支持,他们希望通过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来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援助,以增强埃及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萨达特与沙特一起扶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向以色列施加武力上的压力。

此外,由于沙特联盟所带来的大量的资金上的支持与外交上对以色列所施加的压力,萨达特也逐步减少对苏联的依赖。

然而,就在1974年末至1975年春,当一切看似对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都前景一片大好,阿拉伯世界似乎迎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的时候,一个惊人的意外却发生了。

1975年3月25日,沙特国王费萨尔在沙特议会大厦会见来访的科威特代表团。

在这次会见中,一个让费萨尔国王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科威特代表团身后,那是他的一个侄子,费萨尔此时并不知道他的这位侄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科威特代表团中。

当费萨尔国王按照礼节向他的侄子展开怀抱时,这位年轻的沙特家族成员突然掏出准备好的手枪,向费萨尔国王连开三枪。

其中两枪击中了国王的头部,一枪打穿了他的耳朵,另一枪则击穿了他的后脑勺。

国王被迅速送进医院,尽管医生进行了全力的抢救,但仍然无力回天。

费萨尔国王因伤势过重而逝世,享年69岁。

他的逝世标志着中东世界最后一位真正的领导者的离去,毕竟他在位期间,沙特阿拉伯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领导地位。

刺杀他的侄子叫穆萨德,他宣称是为了替哥哥报仇。

他的哥哥是王室的一位极端瓦哈比派信徒,因在费萨尔国王登基后的1965年与利雅得电视台警察发生冲突而被失手打死。

家族成员曾要求费萨尔处死那位警察,但被费萨尔拒绝,国王认为警察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然而,在他哥哥死后一年,穆萨德一直在美国读书,直到最近才从美国回到沙特,因此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受到了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摩萨德(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指使与诱骗,帮助他们除掉了这位比纳赛尔更加具有威胁的沙特国王。

真相到底是什么?沙特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将凶手穆萨德斩首示众了。

从常理出发,对于一个涉及如此重大政治事件的嫌疑人,尤其是当存在多种潜在动机和背景复杂的情况下,这么快就选择迅速执行死刑,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毕竟,从政治上讲,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总之,穆萨德的行为也许永远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

费萨尔国王逝世后,其弟弟哈立德·沙特继承了王位,这位弟弟已经63岁且长期疾病缠身,他显然没有费萨尔在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广泛号召力。

此外,与哥哥费萨尔那种对美国强硬的态度不一样,哈立德更倾向于与美国合作,并努力拉拢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

1975年7月,哈立德访问埃及,与埃及总统萨达特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劝说萨达特与以色列和平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萨达特无法像之前与沙特联手对抗以色列了。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9593.html

(0)
上一篇 2025-05-29 07:15
下一篇 2025-05-29 07: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