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第11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缘①溪行,忘路之远近②。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③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美,落英④缤 纷。渔人甚异⑤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再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若 有 光。便舍⑥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好像有些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⑦,有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 良 田、美 池、桑 竹 之 属⑧。阡陌⑨交通⑩,鸡犬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 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 惊,问所从来。具答 (那里面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人的)问题。(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 汉,无 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中人)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 (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了记号。 及 郡下,诣 太 守, 说 如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渔人到了(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 寻向所志, 遂 迷, 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
【课文注释】 ①缘:沿着,顺着。 ②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③夹岸:在两岸。 ④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⑤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⑥舍:离开。 ⑦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⑧属:类。 ⑨阡陌(qiānmò):田间小路。南北向的叫阡,东西向的叫陌。 ⑩交通:交错相通。 ⑪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⑫怡(yí)然:高兴的样子。 ⑬所从来:即“从所来”,从何处来。 ⑭具:详细。 ⑮要(yāo):同“邀”,邀请。 ⑯咸(xián):全,都。 ⑰妻子: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妻子”。 ⑱邑人:同乡,乡邻。 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⑳间(jiàn)隔:隔绝、不通音讯。 ㉑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㉒具言:详细地说出。 ㉓延:邀请。 ㉔语云:告诉(渔人)说。“语”,读“yù”,告诉。“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㉕不足:不值得,不必。 ㉖为:介词,对,向。 ㉗扶:沿着、顺着。 ㉘向:先前的。 ㉙志:做记号。 ㉚诣(yì):拜访。 ㉛欣然:愉快的样子。 ㉜规:打算,计划。 ㉝未果:没有实现。 ㉞寻:随即,不久。 ㉟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 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运输事业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 连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充足
3.一词多义
(1)舍
(2)志
(3)寻
4.词类活用
(1)未果,寻病终
(2)复前行
(3)渔人甚异之
5.其他重点词
(1)夹岸数百步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屋舍俨然
(5)阡陌交通
(6)黄发垂髫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便扶向路
(9)皆叹惋
(10)诣太守
(11)欣然规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6.重点虚词
(1)为
(2)之
(3)其
参考答案
第11篇 桃花源记
1.“要”同“邀”,邀请
2.(1)新鲜美好
(2)交错相通
(3)妻子儿女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不要说,更不必说
(6)不值得,不必
3.(1)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2)动词,做记号 名词,标记,记号
(3)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4.(1)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2)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5.(1)在两岸
(2)再 尽
(3)类
(4)整齐的样子
(5)田间小路
(6)指老人和小孩
(7)邀请
(8)沿着、顺着
(9)感叹(10)拜访
(11)打算,计划(12)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6.(1)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2)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指问题
(3)代词,那 代词,这,指桃花源 代词,他的
第12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①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水声,如鸣珮环③,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心乐④之。伐竹取道,下⑤见小潭, 水 (我的)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 ,往下看见一个小小的石潭,潭水 尤 清 冽。全石以为⑥底,近⑦ 岸 ,卷石底以出, 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为坻⑧,为屿,为嵁⑨,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着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客互相逗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不可以久留,便记下小石潭的景色后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 二 小 生,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曰恕己,曰奉壹。 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课文注释】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②篁(huáng)竹:竹林。 ③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④乐:以……为乐。 ⑤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⑥以为:以……为,把……作为。 ⑦近:靠近。 ⑧坻(chí):水中高地。 ⑨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⑩蒙:蒙盖。 ⑪络:缠绕。 ⑫披拂(pīfú):随风飘拂。 ⑬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⑭澈(chè):穿透。 ⑮佁(yǐ)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⑯俶(chù)尔:忽然。 ⑰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⑱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⑲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蛇,名词作状语。 ⑳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㉑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㉒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 ㉓居:停留。 ㉔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
1.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 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前往,到某处
(3)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少年男子
2.一词多义
(1)环
(2)清
(3)可
(4)从
(5)游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
(4)潭西南而望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心乐之
(8)凄神寒骨
(9)俶尔远逝
4.其他重点词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近岸,卷石底以出
(4)隶而从者
(5)以其境过清
(6)不可久居
5.重点虚词
(1)以
(2)为
参考答案
第12篇 小石潭记
1.(1)把……作为
(2)离开
(3)年轻人
2.(1)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2)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3)大约 可以,能够
(4)自 跟从
(5)游动 游览
3.(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名词作状语,向下
(4)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5)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9)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4.(1)格外
(2)穿透
(3)靠近 翻卷
(4)跟随着同去
(5)太,过于
(6)停留
5.(1)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介词,因为
(2)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第13篇 北冥有鱼
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②。鲲 之 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③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 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长到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⑤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⑥也。《齐谐》者,志怪⑦者也。 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⑧扶摇⑨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三千里,乘着旋风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⑩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 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 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 正 色 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
【课文注释】 ①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鲲(kūn):大鱼名。 ③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④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⑤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⑥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⑦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⑧抟:盘旋飞翔。 ⑨扶摇:旋风。 ⑩以:凭借。 ⑪息:气息,这里指风。 ⑫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
1.通假字
北冥有鱼
2.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是一种珍稀动物
(3)亦若是则已矣
古义: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
(2)志怪者也
4.其他重点词
(1)志怪者也
(2)是鸟也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水击三千里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重点虚词
(1)为
(2)之
(3)其
(4)而
参考答案
第13篇 北冥有鱼
1.“冥”同“溟”,海
2.(1)海水运动
(2)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3)这样
3.(1)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1)记载
(2)这只
(3)迁移,迁往
(4)拍打
(5)盘旋飞翔 旋风
(6)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7)尽头
5.(1)叫、称 成为
(2)均为助词,的 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当两个“其”连用时,是表选择性的连词:是……还是…… 代词,指大鹏的背 代词,它的 代词,指大鹏
(4)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第14篇 虽有嘉肴
虽①有 嘉 肴②,弗 食 , 不 知 其旨③也;虽有 至 道④,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弗 学, 不 知 其善也。是故⑤学然后 知 不 足, 教 然后知 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 困⑥ 。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 知 困 , 然 后 能 自 强⑦也。故 曰: 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 教 学 相 长 也。《兑命》曰“ 学学半⑧ ”,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
【课文注释】 ①虽:即使。 ②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做熟的鱼或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是故:所以。 ⑥困:困惑。 ⑦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⑧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
1.通假字
学学半
2.古今异义
(1)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困难
(4)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 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 的(跟“正”相对)
3.一词多义
学
4.其他重点词
(1)虽有嘉肴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然后能自反也
(5)教学相长
(6)不知其旨也
(7)不知其善也
5.重点虚词
其
参考答案
第14篇 虽有嘉肴
1.“学”同“敩”,教导
2.(1)教与学
(2)味美
(3)困惑
(4)反思
3.同“敩”,教导 学习
4.(1)即使
(2)最好的道理
(3)所以
(4)自我反思
(5)助长,增长
(6)味美
(7)好处
5.代词,指嘉肴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第15篇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 虽 有 名 马 ,祗辱①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②于槽枥③之间,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④千里者,一食⑤或尽粟⑥一石⑦。食⑧马者不知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 其能 千里 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⑨,且欲与常马等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 不 可得, 安 求 其能千 里也?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 之不以 其 道 ,食 之 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 马!”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 马 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
【课文注释】 ①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③槽枥(lì):马槽。 ④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不译。 ⑤一食:吃一次。 ⑥粟(sù):泛指谷类。 ⑦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⑧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⑨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 ⑩且:犹,尚且。 ⑪等:等同,一样。 ⑫安:怎么。 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⑭执:拿。 ⑮临:面对。 |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2.古今异义
(1)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等候
3.一词多义
(1)虽
(2)食
(3)能
(4)策
4.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他重点词
(1)不以千里称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执策而临之
6.重点虚词
(1)之
(2)其
参考答案
第15篇 马说
1.(1)“食”同“饲”,喂
(2)“见”同“现”
2.(1)怎么
(2)等同,一样
3.(1)连词,即使 连词,虽然
(2)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3)名词,才能 动词,能够
(4)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4.(1)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2)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3)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4)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5.(1)著称
(2)通晓,明白
(3)面对
6.(1)结构助词,的 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代指千里马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2)代词,代指千里马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推测,恐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