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学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1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王弼版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 寒胜热 清静 为天下正 河上公版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躁胜寒 静胜热 清静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王弼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河上公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帛书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1.1 释义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

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

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宁静胜过急躁(帛书版为急躁胜过宁静),寒冷胜过炎热。清静无为才能使天下安定。

1.2 解释与理解

原文

解释

大盈若冲

冲是空的意思,可以引申为空虚、谦虚

大辩若讷

ne,四声。讷是不善言辞,言语迟钝的意思。

这一章的含义与之前我们学过的大X若Y的句式一样,所以也按照类似理解就可以。

l 隐藏的规律1

学习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即大X若Y的道理,其实反过来说也是对的。

比如大盈若冲的道理,我们反过来说:大冲若盈,是不是也成立。只不过大盈若冲,其用不弊。而大冲若盈,则是其用立无(我这里狗尾续貂一下,意思就是马上就没有了)。

为什么反过来也成立呢,就是因为二元事物是互相转化的。

其他的大X若Y的道理,还有X为Y根的句式,大家都可以琢磨一下是不是反过来也成立。

l 隐藏的规律2

如果这种道理反过来说也成立,那为什么老子没有反过来说?

比如老子只说大盈若冲,而不说大冲若盈呢?

我猜想是是为了教导我们后人而选择了大盈若冲。因为当时的社会,包括当今的社会,适合教导人们谦虚谨慎,所以说大盈若冲比较合适。如果教导大家大冲若盈,则起不到教育大家的作用。

对于二元的X与Y,按照哪个方向说,老子主要是看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时弊而引导教育,适合哪个方向就说哪个方向。

所以老子只说大辩若讷,因为爱好辩论的人很多,这样说能起到教育意义。

其实老子有一个引导原则贯穿道德经,就是让我们复归大道。但是普通人都是在沿着道生万物的方向走。

第十九章,第三十八章的这两张图,放在这里可以帮我们理解这两个方向。

学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学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所以老子在说阴阳二元道理的时候,只说让我们“复归大道”的道理(就是上面这两张图从右向左的方向),而不说“失道失德”的方向的道理。目的是为了让沉沦的人们尽快回头,不要再沉迷于物欲的纷争世界。

l 版本差异

王弼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大盈若冲,其用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河上公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大盈若冲,其用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帛书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大盈若冲,其用不。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如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上面三个版本的差异,忽略掉通假字的差异外,最大的差异在于是“静胜躁”还是“躁胜寒”?

首先上文咱们已经分析过了,如果不考虑时代特征和老子的善意引导,只说规律,静胜躁对,躁胜寒也对。原因就是这二元在阴阳图中组成了一个圆,从哪个方向说都可以,主要是看用在什么地方。

天冷的时候热胜寒,天热的时候寒胜热。

不过在当时战国、以及现在这个时代,针对人心时弊,应该宣传“静胜躁”比较好。

帛书版最早,帛书版说的是:躁胜寒静胜热。这两句有两个疑点,1、燥和静相对,寒和热相对,但是帛书版混着说了,让含义比较晦涩。2、这两个含义也是相对的,冲突的。要么就是寒胜躁,静胜热。要么就是躁胜寒,热胜静,但是没有,两个是相反的。

这个其实有点不太符合咱们刚才的分析,除非老子有意在这里卖个破绽,让我们不要执着“静”和“寒”,所以故意让躁胜寒静胜热。这两个有点相对的道理同时出现,是为了引发我们的思考。

河上公版继承了帛书版。

而王弼版则改成了静胜躁寒胜热。结合最后一句的结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这样语义就通顺了。

个人感觉按照王弼版的理解更为通顺。但是有一个特点是帛书版有,而王弼版去掉了的,那就是原来帛书版的这个破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即老子为什么说了这两句冲突的话。王弼版虽然意思通顺了,但是会引起大家对“静”和“寒”的执着(所以最好是三个版本一起学习)。

如果不深入思考的话,就会认为,你看老子都说了,静胜躁寒胜热,我以后能静就不动了,躺平最好了。其实老子不是这个意思,选择哪一个,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在人心浮躁的战国和现代,我们确实要培养自己静的能力,以胜燥。但是也不能事事躺平,不履行自己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那样就是走极端了,不是老子希望的,也不是“道”。

最后一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老子再次强调了清净对于当时和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清净可以让人心浮躁的社会安静下来,减少一些物欲和贪心,多一些理解和和平,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才能使我们回归“道”。

注:希望我的解读能够帮到您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果您觉得不错,还请点个赞再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2769.html

(0)
上一篇 2025-07-08 12:15
下一篇 2025-07-08 12: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