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 纵向具有节段性
由于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全长分为31个脊髓节段: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2. 左右对称,腹背各异
3. 内外三层
(1)脊髓前角
(2)脊髓后角
脊髓后角的功能定位。1.躯干;2.肩;3.上臂;4.前臂;5.手;6.躯干;7.臀;8.大腿;9.小腿;10.足。
Note
后角与后根的关系中,躯体感觉只有痛、温觉和部分触觉的纤维与后角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另一部分触觉和本体感觉与后角的细胞不形成突触而直入后索。因此,后角病变时只有痛、温觉消失,触觉迟钝或存在,本体感觉无影响。呈分离性感觉障碍。
(3)脊髓侧角
S2-S4侧角为副交感神经中枢,发出神经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3.2 脊髓白质
当脊髓传导束有病变时,影响范围较灰质病变时大,可发生病灶平面以下所支配的全部肌肉麻痹和感觉缺失,即所谓传导束型运动/感觉障碍。
(1)上行传导束
1)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的前部。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后索内上行一段距离,然后以其终支和侧支在不同节段上终于后角固有核,并形成突触,再由此核发出的纤维绝大部分横过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前索内上行,小部分纤维则不经白质前连合直达本侧前索,与交叉的纤维共同形成脊髓丘脑前束,最终也上行至丘脑腹后外侧核。
2)薄束与楔束
薄束、楔束和脊髓小脑前、后束的功能定位。T,胸;L,腰;S,骶。
3)脊髓小脑束
(2)下行传导束
1)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起于对侧大脑半球的皮质(但也有少数纤维起自同侧大脑皮质),止于本侧脊髓前角。
- 皮质脊髓前束始于同侧半球皮质,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进入对侧前角,少数纤维则不经白质前连合,直接止于同侧前角。
皮质脊髓侧束能分层定位,即由内向外依次为到颈、胸、腰、骶部去的纤维,所以支配上半身的纤维在内侧,下半身的在外侧。
2)红核脊髓束
3)网状脊髓束
4)前庭脊髓束
Note
此束虽对屈、伸肌的张力均有增强作用,但对伸肌张力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如皮质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同时受损,可表现出屈曲型截瘫,如只损伤皮质脊髓束,而前庭脊髓束的功能完整,则可产生伸展型截瘫。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都对肌张力的调节和去大脑强直的出现有关。
3.3 脊髓连合
(1)灰质连合为两侧灰质连接,以中央管为界,分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
(2)白质连合,亦分为白质前连合和白质后连合。在白质前连合内,有许多纤维经此交叉至对侧,其中最重要的是脊髓丘脑束。
传导痛、温觉及粗略触觉的I级纤维随其每个后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其进入水平或邻近处的II级神经元形成突触。由这些II级神经元发出的II级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也有一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加入同侧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
Note
在交叉处,脊髓丘脑侧束的交叉纤维位于后部,脊髓丘脑前束的交叉纤维在其前方。故当中央管小的病变,只会引起痛温觉障碍,之后才会有触觉迟钝出现。
主要参考资料:
[1] 芮德源, 朱雨岚, 陈立杰主编. 临床神经解剖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唐树良, 韩杰编著. 神经系统三维坐标定位诊断学 [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3] (德) 贝尔,(德) 弗罗切尔,(德) 屈克尔著;刘宗惠,徐霓霓译. 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 [M]. 海洋出版社,2006.[4] 吴江, 贾建平 主编. 神经病学 (第三版)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