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长江日报讯(记者周满珍 通讯员滑凌云)12月12日,第二届荆楚名团聚江城恩施州地方戏曲折子戏专场在汤湖戏院亮相,鹤峰柳子戏独特的高八度甩腔令观众惊呼震撼,“演员功力太强大了。”
作为第二届荆楚名团聚江城展演活动中特别邀请的非遗剧种,当天演出的柳子戏《庙堂审案》、南剧《宗规家训》选段、《活捉三郎》选段分别来自恩施州鹤峰县文化馆和恩施州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剧种不同,各具看点,雅俗共赏。
柳子戏,又称杨花柳,阳戏,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一个老剧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由柳子戏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恩施州艺术大师熊晓华担纲主角的《庙堂审案》,剧情紧扣心弦,唱腔别有风味,尤其是熊晓华真假嗓的自如转换与无缝衔接以及高八度甩腔,让第一次现场观看柳子戏的90后观众文小姐激动不已。
恩施州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带来了《宗规家训》和《活捉三郎》,尤其是创作于2019年的现代戏《宗规家训》,以当地存续至今的严家祠堂为原型,借严母六十寿宴教子的故事,讲述家规家训的传承,让观众文先生非常感慨。他说:“未来我也会有自己的小家,好的家风家规,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宗规家训》中扮演严母的杨理理,是恩施州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副团长。她说戏剧创新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走进戏院,“传承南剧的同时,我们在唱腔上加入了一些民间小调,让舞蹈音乐都有现代的元素。服装方面,加入了土家族服饰,用民风民俗让观众产生亲切感。”
从事柳子戏音乐创作近四十年的肖宗祥,是柳子戏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在柳子戏音乐创作上也有不少创新,“柳子戏一开始女演员比较少,唱腔比较简单,高八度甩腔是一大特色,我们后来在甩腔中加了花腔等委婉的元素,并将鹤峰本地山歌、民歌小调和柳子戏结合,每次演出效果都很不错。”
来源: 长江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