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世界,它或许存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或许只存在于人的潜意识。
建立这个远离人的普遍情感、令人难以捉摸的世界的前提是,一部分人已经厌倦于人世间的那一套完全被上帝主宰了的而且已变得越来越乏味的思维法则,他们觉得与其将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在现有的这个可感知的世界上,还不如去寻找另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认知的目标,没有认知的主体,所有事物的动静仅仅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而表象本身在这部分人心目中要比潜伏在表象背后的所可能有的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音乐在这里已经不是人的想象力的产物,而是一种莫名的神秘之力驱策的结果。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
这部分人中头一个是德彪西,末一个是米开朗杰利(Arturo Michelangeli)。德彪西是拓荒者,他甚至于还来不及去彻底揭示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换言之,他所发现的这个世界远比他的视野开阔得多。
如果他能多活四五十年,他未必会承认米开朗杰利是他的同道,但他肯定会对米氏晶莹坚实的玉雕般意境赞不绝口,因为那个洒满清亮月光的景象,原非出自德彪西胸中,他原本所推崇的都是树叶掩映之中的朦胧月色,他注重的是印象而非具象,然而米开朗杰利的演奏却像一只神秘的手将那盏阑珊的壁灯给一下子拨亮,于是我们方才意识到,原来德彪西的世界竟是如此多姿多彩。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开朗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1995)
从米氏弹出的实际效果来看,他的浮雕般的线条勾勒常常不知不觉地让德彪西笔下许多本无生命可言的物象充满呼之欲出的律动感,即使是冰凉的音符,米氏也用光亮为之注入了一种只可意会的活气,这对于每个听者的领会可能构成了一种潜在的考验,其中的玄机也许是,在云动到风动的景象面前,你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心在动,也就是要从音乐表象的岿然不动之中,听出德彪西的乌托邦对现实世界的某种逃避和伪装。
至于德彪西为自己开出的那张“标题”的单子,是大可不必当真的,这一点我以为米氏已经向我们交代清楚了。
我对于米氏的唯一不满就是对自己的过于苛刻,因为他在DG留下的只有《前奏曲》、《意象集》和《儿童乐园》。崇拜他的人甚至认为他的琴音中有所谓“量子化”味道,可见米氏的演奏代表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审美标准。看来他的妙味今天的人们还远远无法阅尽。

显而易见,在德彪西之前,还从未有人用钢琴的语汇描述过如此陌生的一个世界,因为对象的陌生,连带着他所使用的语言也怪诞、难以亲近起来。
围绕着一个主题做文章的时代到了德彪西这里被终结了,但德彪西所热衷的并非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到他的一片凄清的天地中去,他甚至不需要任何同路人,只需要借助他那根独特的感知外界事物细微波动的神经,他便能轻而易举地入得其境,出得其境,而旁人是很难悟出其中之道的。
如此,我们便可基本理解,德彪西构筑他的这个精神家园,并非为了向我们展示他的玄虚以显出其智力上的优越,其真正目的在于为他的独立之人格寻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寄寓之地。
崇尚东方文化的德彪西想必从中国的艺术中汲取了不少养料,这大概是他的某些作品听来简直是中国古琴名曲的钢琴版(例如《儿童乐园》里的那首《大象催眠曲》)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高以及“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中才有的清朗则像是洒落在德彪西钢琴作品之上的珍珠,时时处处都在发出动人的光亮。
Debussy: Children’s Corner – 2. Jimbo’s Lullaby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1971 –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Arturo Michelangeli – Jimbo’s lullaby
阿尔图罗·米开朗杰利-德彪西:大象催眠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季雪金(Walter Gieseking)一直是无可争议的德彪西代言人,自然,他的四张套的单声道唱片(EMI)已成为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钢琴文献。
我的直觉是,季雪金是以他那双巨大的手掌在为我们捕捉着一些极为细腻而又微妙的谜团般的信息,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听到许多粗钝而沉闷的音响,这是这位巨人在不甚宽敞的空间里转动身躯的必然结果,然而我们毕竟等来了货真价实的德彪西,透过那层历史的烟幕,我们在明与暗、浓与淡的强烈反差中终于辨清了德彪西的雕塑般轮廓分明的面目。

季雪金好像不太在乎德彪西与生俱来的诗情画意,他甚至从不故作朦胧去迎合一部分人憧憬太虚幻境的离奇心态,他只想把德彪西藏在音乐内部的张力展露无遗,让听者根据已有的轻重分明的音响去营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意境。
他看来是真的不喜欢那种由演奏者自己造出意境让听者的思绪纳入演奏者轨道的做法,就德彪西钢琴作品而言,季雪金是最忠实的还原者。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季雪金心中无境,实际情形是,倘若细细探究起德彪西几段脍炙人口的旋律的不同版本之高下,看来还是得佩服出自季雪金之手的高妙之境,例如《前奏曲》里的《亚麻色头发的女孩》,我敢说还没有人像季雪金那样把一种立体的、令人砰然心动的妩媚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过。
No. 8.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Walter Gieseking – DEBUSSY, C.: Piano Works (Complete), Vol. 1 – Preludes, Book 1 (Gieseking) (1953)

Walter Gieseking-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瓦尔特·季雪金-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季雪金的嫡传弟子、英年早逝的维尔纳·哈斯(Werner Haas)六十年代录制的四张德彪西作品(PHILIPIS),曲目与季雪金这四张大致相同,多出的几首是与华裔钢琴家诺尔·李(Noel Lee)合作的双钢琴作品,哈斯对季雪金的最为重要的继承,就是那一副支撑音乐站立起来的强健骨骼,这与后来的许多人弹德彪西时展露的无骨之相截然不同。
Marche Écossaise (苏格兰进行曲)
Werner Haas;Noël Lee – Debussy: Complete Piano Music Vol. 2

Werner Haas & Noel Lee-Debussy:Marche ecossaise
维尔纳·哈斯与诺尔·李四手联弹-德彪西:苏格兰进行曲
哈斯好象对展示德彪西音乐里的虚实变化无甚兴趣,他简直把德彪西放置于一个透明亮堂的舞台上,琴音以粒粒饱满的姿态闪耀不止,哈斯自己宛若一个发光体,但是他的诠释也存在着把德彪西过于明朗化的瑕疵,感觉上似乎损害了德彪西的某些虚幻的韵味。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弹《练习曲》的那张唱片(PHILIPIS)充分地显示了她的才华,至少在这个曲目上,前辈大师并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本。内田光子给我的感觉不是在弹钢琴,她是捧着一把珍珠竭尽把玩之能事,而且表情自始至终冲淡娴静,音乐仿佛全在她的意念控制中。

7. Pour les Degrés chromatiques (第7首 为半音阶指法而作)
內田光子 – Debussy: 12 Etudes (DECCA The Originals)

Mitsuko Uchid-Debussy:Pour les degres chromatiques
内田光子-德彪西《12首练习曲》:为半音阶而作
法国人弹德彪西的情形又是如何?柯尔托的历史录音当是令人期盼的,所幸PHILIPS出的二十世纪钢琴家系列的两个柯尔托(Alfred Cortot)专辑中就有他三十年代弹的第一册前奏曲,录音效果尚可接受。
有一些血液中生成的素质真是叫人无话可说,与柯尔托不同,季雪金的演奏是中国画里的泼墨,音乐里极细微的东西不是精雕出来的,而是飞溅到画纸上的,这种豁达大气总令人想到雄踞二十世纪乐坛顶端的德国指挥家群体。而柯尔托的魅力只在于他的漫不经心之中传递过来的种种诗意,柯尔托永远不是有备而来、成竹在胸的那种演奏家,但他总是弹着弹着,指尖便出人意料地划向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空间。
Préludes, Book 1 : XII. “Minstrels” (前奏曲,第1册:第十二乐章 “吟游诗人”)
Alfred Cortot – The Victor Recording Session in the Twenties

Alfred Cortot-Book 1:XII.Minstrels
柯尔托-德彪西《前奏曲第1册》第12首:游吟诗人
弗朗索瓦(Samson Francois)的德彪西(EMI)好象有些走样,我听不出与印象派有什么关系,整个儿一副肖邦、李斯特的浪漫派头,不过自有它销魂夺魄的丰姿。24首《前奏曲》,弗氏弹得委实随意了些,若与早获定评的季雪金比较起来,更显出内心那股不动如山的定力的欠缺,音乐美则美矣,但那是浮光掠影之美,鲜有留下来可以沉吟回味再三的场景。
弗氏难得的倒是他的音色,根本听不出有运斧抡斤的痕迹,这记绝活自然引发我把他与米开朗杰利一比的念头,结果我发现,米氏的音色之美是苦心经营得来,而弗氏的音色之美竟然是随心所欲中抖露出来的,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弗氏能有一个置身物外、返璞归真的晚年,真不知会把德彪西带入何等的化境之中!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00:0002:09未加入话题
Samson Francois-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桑松·弗朗索瓦-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另一个有必要提一下的是昂特勒芒(Philippe Entremont),他在SONY录制的一系列德彪西作品以清峻飘逸而闻名,柯尔托有时候有沉浸在他的诗意里迷失了方向之嫌,虽然那种迷路的感觉对柯尔托,对我们都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快事,而昂特勒芒带给我们的是始终如一的漫步于湛蓝的晴空之感,德彪西那个曾经给初来乍到者以一片茫然的世界在昂氏眼中却是永远的一目了然,这便与哈斯有几分象样。
No. 3, Poissons d’or
Philippe Entremont – Debussy: Images Book 1 and 2 & Pour le Piano & Children’s Corner Suite(Remastered)

Philippe Entremont-Debussy:Images Book 2 No.3 Poissons d’or
昂特勒芒-德彪西《意象集》第二卷第3首:金鱼
如果你对昂氏的毫无悬念的做法感到不过瘾,那么不妨跟着一直和我们保持着距离的罗热(Pascal Roge)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德彪西迷宫的心脏地带去看一看。罗热弹德彪西作品,一开始都是烟雾缭绕,迷迷茫茫的一片,弹着弹着,轮廓方才清晰起来,最后连绿叶上的水滴都能辨得清清楚楚。罗热加在《贝加莫组曲》中的《明月之光》的清冷色泽,使人恍若走进了“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境。
3. Clair de lune
Pascal Rogé – 50 Great Piano Favourites

Pascal Roge-Clair de lune
帕斯卡·罗热-德彪西《明月之光》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在DG文献系列里有一张弹德彪西的现场录音,那种湿漉漉的凝重感,堪称奇观。
里赫特之为大家,原因就在于无论弹什么都不乏飞来妙手。这张唱片里的《版画集》真可谓“水中月,镜中花”,自有其入了魔一般的端庄。德彪西的《前奏曲》,虽然这里只选了三首,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窥见里赫特对于印象派的卓越心得,那是用亮度、厚度与力度构筑起来的真实世界,没有任何虚飘之相,但它能让你从幻影里感知存在的真切。
Les Collines D’Anacapri – Très Modéré, No. 5 (阿纳卡普里的山丘 – 非常温和,第5首)
Sviatoslav Richter – Sviatoslav Richter Plays Scriabin, Debussy & Prokofiev

Sviatoslav Richter-Les collines D’Anacapri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前奏曲第1册》第5首:阿纳卡普里的山丘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自问世以来,钢琴家们便开始了在一个新的园田里的开垦,分歧无非在于虚虚实实间的取舍。如果我们在此看见了浪漫时代的终结和一个音乐的多元化时代的诞生,看见现代人的感觉系统逐步从七情六欲过渡到细微的对瞬间点滴感受的积累,看见工业社会里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某种异化,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从德彪西这里找到了自身的一个影子呢?这时,谁来弹德彪西,其实已非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贺秋帆|2003/6-7《爱乐》

————往期推荐————
谁来弹拉威尔 Maurice Ravel
收藏格里格 Edvard Grieg
童年与梦幻——舒曼《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版本谈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CD收藏导引
莫扎特的室内乐唱片掠影
对话与参照——一种进入莫扎特廿三钢琴协奏曲的方式
【阅读原文聆听原版唱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