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三极管中有两种带有不同极性电荷的载流子参与导电,也称为双极型晶体管(BJT)。它之所以具有放大作用,在于其内部的结构和载流子的运动,下面我将具体分析介绍。
一、三极管的结构及类型
根据不同的掺杂方式在同一个硅片上制造出三个掺杂区域,并形成两个PN结,就构成晶体管。思考一下,如果按照下图(b)三种材料呈对称结构分布,那么其性质也应该是对称的,但实际上三个区域的掺杂并不是对称的。对于NPN型三极管的三个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发射区(emission):发射载流子的区域,掺杂浓度高;
集电区(collection):收集载流子的区域,区域大,参杂浓度低(收集需要大空间来存放载流子);
基区(base):控制区域,如图(a),基区P通常只有几微米宽度,而整个硅片宽约几百微米。
对于图(c),NPN型和PNP型的区别在于箭头的方向,我们只需要记住箭头是由P指向N的。
二、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图所示为基本放大电路,
正向偏置:正向导通;
反向偏置:反向导通,N级电压高于P极电压。
因而在输入回路需加基极电源








2、内部载流子的运动
第一步:发射结加正向电压,扩散运动形成发射极电流
因为发射结加正向电压,又因为发射区杂质浓度高,所以大量自由电子因扩散运动越过发射结到达基区。与此同时,空穴也从基区向发射区扩散,但由于基区杂质浓度低,所以空穴形成的电流非常小,近似分析时可忽略不计。可见,扩散运动形成了发射极电流
第二步:扩散到基区的自由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运动形成基极电流
由于基区很薄,杂质浓度很低,集电结又加了反向电压,所以扩散到基区的电子中只有极少部分与空穴复合,其余部分均作为基区的非平衡少子达到集电结。又由于电源

第三步:集电结加反向电压,漂移运动形成集电极电流
由于集电结加反向电压且其结面积较大,基区的非平衡少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越过集电结到达集电区,形成漂移电流。与此同时,集电区与基区的平衡少子也参与漂移运动,但它的数量很小,近似分析中可忽略不计。可见,在集电极电源

我们可以注意到,第二步基区中与空穴复合的电子与到达集电结的电子相比是占极少数的,而它们之间的比例在



这就是三极管的放大原理,之所以能够放大,其能量的来源其实是外部电源

三、三极管的共射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描述各电极之间电压、电流的关系,用于对晶体管的性能、参数和晶体管电路的分析估算。
两个电压:

1、输入特性曲线
描述管压降


输入特性曲线如下:
2、输出特性曲线
描述基极电流


输出特性曲线如下:
三个区域:
截至区:发射结与集电结都反偏,ce断路;
放大器: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饱和区:发射结与集电结都正偏,ce短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186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