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的东西_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具象的东西_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近些年尤其是国内涌现许多具象建筑的案例 像北京天子酒店 以及争议很大的安徽淮南外形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办公建筑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5cc5a590ca715dd5ef0ca873d333ff32.png

近些年尤其是国内涌现许多具象建筑的案例,像北京天子酒店,以及争议很大的安徽淮南外形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办公建筑。业内人士无一例外对此类具象建筑表示不屑。

若是像天子酒店,五粮液总部这样做工粗糙,外观丑陋,功能不合理的建筑就算了。像淮南的小提琴与钢琴结合的建筑,业余人士的评价大部分都觉得很好看,从外部看来好像是仿造萨伏伊别墅的结构,应该也不至于太差。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再外加个经济,似乎也都没有违反,那么为什么要看不起这样的具象建筑呢?

938a23a23b050d3213f6ad1ec96ce348.png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low的行为?小编就这个问题为大家从知乎里选取了不同角度的高赞同回答。

来自知乎天华建筑官方账号的回答:

把设计做得具像化通常来说跟low不low没有直接关系,但把建筑设计做得具像化一般来说确实是比较low的

建筑设计和设计分不开,设计又和艺术分不开,所以这事需要从纯艺术说(扯)起。具象的意思就是说跟某种具体的事物很像,这种对具体事物的还原不仅在美术史(fine art,这里意指绘画和雕塑)中是很多不同历史时期内的至高追求,也是至今为止美术学习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当然在更高级别的美术鉴赏中,在对具体事物还原的同时,不同的还原方式所具备的个性表达是每幅画、每位画家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的价值所在。实际上,在与美术关系最为直接的平面设计中,具象的手段随处可见,只不过作为设计与美术的区别之一,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传达目标和受众群体更加明确,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比美术更“绝对”的具象——摄影,比美术更“抽象”的具象——风格各异的插画等等。再说到工业设计,产品需要满足的功能性要求比平面设计更多,其操作逻辑的复杂性也更高。除了外观所传达出的感受以外,客观的功能性通常需要被优先满足,例如:桌子需要牢固,椅子需要舒适,台灯要达到一定的明度等。在当代,很多设计师也尝试冲破现代主义的桎梏,希望为生活寻找久违的乐趣,这其中经常可以看到“具象”作为一种很有效的设计手段被重新使用。

c03dbf9e012076b645afa2cd99b58955.png

意大利年轻家居生活品牌seletti的香蕉灯系列的灯具设计

fea4b52e6f01f77238446c6b6453eb70.png

西班牙家居品牌DOIY设计的仙人掌系列水杯

总而言之,美术是一种相对纯粹的情感表达,当需要具象表现时,艺术家几乎可以心无旁骛的使具象达到极致。平面设计虽然有了相对明确的传达目标,但表现形式依然是自由的,并且传播信息可以通过文字或配色等手段来佐以实现。工业设计比平面设计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加明确,一般需要实现至少一种具体功能,但也相对简单,是有可能将某种简易功能统筹在一个具象的形象之中的,但建筑设计的情况就更为复杂。

让我们回到建筑本身,归结起来,有这样几种(最为显著的)原因导致建筑设计很难用整体具象的手段进行设计:

(一)建筑设计在复杂性上与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有所不同,其复杂程度往往高于前两者。其价值原则从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提出的三要素(坚固、实用、美观)起,至今没有改变过。虽然原则很简单,但要同时兼顾起这三个要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建筑史中,三者的重要性伴随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巴洛克时期非常注重建筑的装饰性,在美观上花费很大力气;新艺术运动舍弃了固有的结构外形,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现代主义则彻底否定了装饰,以简约为美,一切从平面功能出发。从中可见,三要素孰轻孰重、如何兼顾和取舍在建筑史中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现代主义萌芽前,“具象”元素作为局部性的装饰经常出现在建筑设计中,以欧洲古典建筑为典型代表。但如果用具象的方式来统筹规划建筑的整体,三要素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非常显著,因为建筑除美观之外的诉求是如此复杂,客观上是很难将这种复杂的功能性、结构性要求恰好整合在一个非常具象的形象之中的。即使新艺术运动时期,革新派建筑师(最具代表性的高迪)主观上进行了很多从自然形态中为建筑寻找灵感的尝试,甚至有很多对自然事物直接进行的模仿,但建筑整体最终并不会看起来很具象。如果要达到一种高度具象的程度,一般要牺牲很多其它的要素,建筑作为一种昂贵的产品,这种牺牲的代价是很大的。

(二)当代建筑设计在造型方法论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具象概念进行抽象表达。设计风格再具象的设计师也要考虑如何将这种具象进行抽象的过程问题,比如马岩松的山最终表现为各种不同抽象形式的山,为什么要进行抽象表达呢?因为要使具体的概念与建筑的复杂功能、结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完美适配的过程才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因此,让建筑直接去模仿一个具象的物体,是与其研究主题相违背的。

50c3cd1aa09f4a1e1bb8b2309d1b3486.png

建筑可以表达具象的概念,但设计经常是把这种具象进行抽象化处理的过程,马岩松通过对山水意向抽象为曲线百叶和玻璃切面组成的山峰形式,表达设计意图的同时兼顾了建筑的实用性

(三)在美学复杂的批评坐标里面,尺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维度,可以说很多美的东西都有它特定的尺度范围。建筑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尺度相对巨大的物体,并不是把任何一个具有美感的物体直接放大到建筑尺度都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所以,建筑本身所能适应的具备美感的形态特征是受限的。

58376dca138841ee7d51896f6033f1b7.png

位于苏州昆山市东阳澄湖岸边的大闸蟹生态馆,大量的建筑构件都是多余的,大多数具象建筑由于尺度的失真,也与美观性原则产生了冲突

当然在尺度放大的过程,如果遵循一定的方法论,进行有效的抽象化处理,是有可能依然保留原来的某些美感韵味的。彻底抛弃抽象化的过程,直接将具象物体成倍放大,这种做法在美学上成功的概率就很低了,尺度的剧变让原始的美感和韵味荡然无存。

来自知乎用户平面和模型的回答:为什么low?因为这是体现出设计师智商不够用的表现

建筑是用来住的,建筑的空间是人活动所需的,建筑的造型是和其空间形态息息相关的。设计一个建筑需要从考虑人的使用出发,结合建筑所在地的限制,发展出空间形态布局,最后确定出建筑的形式。这么长的一个思考和逻辑链,需要设计师长时间的训练和尝试,每一个建筑上的造型都是无数个考量和限制的结果。。现在,有这么一个建筑师,做建筑设计把上面那么多需要考虑反复琢磨的事,全部扔掉,拿一个现有的动物,人或者物,直接照着形状来做。所有建筑师设计的时候的那些多理由和原因,在这位建筑师这里,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这么设计是因为我模仿的对象就是这么长的,我照着来的。这样的建筑师,显然就是属于智商不够用的那一类。无法应对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只能把一切都用模拟形态这个理由对付过去。评价此建筑的唯一标准,就是模拟的像不像。这个别说是做建筑,就算是做雕塑,模拟的足够像,这样的标准也是很low的,很不艺术。

来自知乎用户宫乘风的回答:而把东西做的太具像,等于堵死了解构和重构的余地

什么是最美的,YY出来的不存在的东西是最美的。如果一个东西,能够让不同的人,都YY出各种不同的东西,那么这个玩意就是最美的。啥叫韵味,不就是文人的YY嘛。而具像化,会极大的缩小这种YY的空间和可能。人认识世界,其实是一个:“解构=》重构”的过程。那么不同的人,因为文化教育水平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解构是不同的。现在人,尤其是读了点书的人,都喜欢自己解构=》重构,觉得这种才叫有“独立思考”。而不喜欢别人直接把答案呈现在他面前,让他没有一点YY……打错了,解构=》重构的余地。而把东西做的太具像,等于堵死了这种解构=》重构的余地。所以这是low的。反过来说,对于很low的人,你得把东西和事情说的很具体,否则他无法理解。从反面来说,你要做的太不具象,等于解构=》重构余地太大,发散的无法控制,这就不是low,这叫不专业了。因为任何一个外行,词不达意导致的都是这种结果。内行的做法是“围三阙一”,通过专业语言,把受众引导到他期望的方向上,然后留一个口子,去让受众以他期望的方式YY……额,应该是以设计师期望的方式,解构=》重构什么叫具象,这个不好说了。

来自知乎用户建筑初学者的回答:不能仅仅因为建筑设计得具象化就一定是一种很low的行为

谁说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low的行为?给人感觉low的建筑,关键问题不是具象,而是low本身。什么是low,就是粗糙、劣质、不符合美学规律(简单说不和谐),反义词是啥?应该就是hight——传说中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想把建筑设计的具象化其实是很难的。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的情况:

与所谓抽象的建筑相比:① 具象化的建筑设计,不容易走工业化路子,很多材料不满足建筑的造型要求不能用,这一点可能导致有些已建成的具象建筑案例从材质感上让人觉得low,但这并不意味着具象的建筑必然给人很low的感觉;

② 具象化的建筑设计,实际的施工会有很多难处,不是一般能随随便便做好的,很多施工设计都是现场做的,在细节上,可能会有不如常规“方盒子”的具体案例,但这同样不意味着具象的建筑必然给人很low的感觉,也有很多细节处理很棒的实例。

③ 具象化的建筑设计,很可能因为因建筑体量比模仿的具象实体大,但设计者没有掌握人眼视角中对大尺度的变形体验,造成最终的造型失真。

④ 最关键的一点,具象化的建筑设计,很可能会出现以牺牲功能(主要指使用功能)为代价的情况,但也可能仅仅是你对功能的理解有问题(关于功能这个词在东西方的差异,也足够写一本博士论文了,请参考《功能探绎》,王正,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但在很多情况下,比如下面这个建筑(不要说这不是建筑):你说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为了进入内部的人的身体移动呢还是外面观看的人的视觉要求呢?你说它美不美呢?和环境融合得好不好呢?个人认为,还是很牛滴。

7fc57fd5bf4ee008012350f695b75e57.png

⑤ 具象化的建筑设计,容易被人看懂——这可能是目前产生出了好多具象化建筑的原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指非专业的外行,阶级词语叫人民群众。从群众理解的角度出发来看,具象的建筑可以说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如果不是因为建筑本身的质量差,仅仅因为其具象就觉得是low,那就有可能成为毛爷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中以自己为例指出的需要改造思想了

对应以上分析,认为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low的行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说话的人没见过很hight的具象化建筑设计案例;②说话的人的思想存在某种程度的僵化(主要指认识能力),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说话的人带了有色眼镜(主要指立场问题),需要改造思想。所以,不能仅仅因为建筑设计得具象化就一定是一种很low的行为。

来自知乎匿名用户的回答:建筑是一门较为成熟的、且涉及美的学科,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审美断层是必然的

因为建筑是一门较为成熟的、且涉及美的学科,这类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普通人能轻易看穿、感受得到的东西基本在业内都是low的,即使不low逼格也算不上高。具象的建筑即属此类。如天子酒店,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想表达的是三个神仙,逼格当然不高;而逼格高的建筑,即使简单如巴塞罗那德国馆只有几根柱子两个顶,普通人也是看不懂的。同样的,音乐也是如此。作为音乐白痴的我觉得《梦中的婚礼》简直是天籁之音,而听到巴赫感觉是这是什么玩意儿。事实上学过音乐的会觉得哪个更low?文学亦是如此。起点爽文和《战争与和平》哪个low哪个逼格高?你猜我看哪个看睡着了?

诸如此类学科,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审美断层是必然的。如果普通人能说出密斯的建筑想表达什么、巴赫的音乐好在哪儿、《战争与和平》讲的啥、弗洛伊德的画哪里牛逼,《祭侄文稿》该怎么欣赏……那我们还学个屁啊。

UDL诚邀各种有趣经历的朋友进行投稿。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小编微信yzx1180进行联系。

83d2664af5f12972cd7e7c7a4c31a1e4.png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21057.html

(0)
上一篇 2025-10-25 20:20
下一篇 2025-10-25 20: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