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是什么?
1.1定义
1.2示例
上图中,
虚线代表的是空气间隙
点状带代表的是爬电距离
在连续的平面上,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可以考虑一个问题,PCB走线上,铺了绿油,这样是不是爬电距离跟空气间隙就消失了?
1.3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怎么测?
2.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长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医疗器械)
2.1绝缘防护等级
这里是引用https://editor.csdn.net/md/?articleId=
2.1.1 操作者防护
操作者防护需要考虑的东西比较多:
电气间隙:除了上文提到的2.1绝缘防护等级以外,影响到电气间隙的就是海拔高度了。
爬电距离:受到很多比较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材料类型,污染等级。
2.1.2 患者防护
理解起来就很简单,如果是患者防护,爬电距离跟电气间隙,就从GB9706.1的表12里面去找。
ps:其实这张表的数据已经包含了最恶劣的一些情况的影响,但是患者保护的电气间隙还有一个影响因子,需要考虑,那就是下面会讲到的海拔高度。
虽然这张图没有体爬电距离跟电气间隙,但是它太经典了,放上去。
PS:220V交流电需要选择:212v < U ≤354v
2.2材料组类型
我们常用的PCB的材质是FR4,一般CTI在250以内,属于IIIa or IIIb,不用去纠结到底属于IIIa 还是 IIIb,选择IIIb就行了,要相信自己!!!
相信个鬼,因为后面的材料系数,IIIa or IIIb是一样的,没想到吧。
2.3材料的污染等级
污染等级分级如下:
污染等级1:用于描述灰尘和湿气不能进入的密封微环境;
注1:这种微环境的实例为密封的或密闭的元件或组件。
污染等级2:用于描述除偶尔可能发生由凝结引起的暂时导电现象外,仅有非导电污染发生的
微环境;
污染等级3:用于描述受导电污染的微环境,或者是由于可预见的凝结而可能导电的干性非导
电污染的微环境;
污染等级4:用于描述由于导电灰尘、雨水和其他潮湿环境而导致持续导电现象发生的微环境。
注2:这类环境可发生在由电刷产生碳尘的整流电动机内部。
一般设备我们选择污染等级2就足够了,但是冷冻设备,需要选择污染等级3.
2.4海拔高度
2.5固体绝缘
通过检查、测量和样品试验来检验是否符合要求。若样品通过了在8.9.3.2和8.9.3.4中规定的,或
是在8.9.3.3和8.9.3.4中规定的热循环、潮湿预处理和电介质强度试验,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
不适用。
热循环试验
样品需按下列顺序进行10次温度循环测试:
T1± 2 ℃保持68h;
25 ℃ ± 2 ℃保持1h;
0 ℃ ± 2 ℃保持2h;
25 ℃ ± 2 ℃保持不少于1h。
其中,T1 是下列温度中的较高值:
———根据 11.1.1 的要求确定的相关部件的最高温度以上 10 ℃;或者
———85 ℃。
然而,如果采用嵌入式热电耦测量的温度,无需另加10 ℃。
在此并没有规定从一个温度到另一个温度的变化时间,但允许逐渐调节温度。
3.总结
电气间隙跟爬电距离,是一个防止产生击穿和闪络的一个措施(MOPP&MOOP),其中受到比较多的制约因素影响,现在的集成方案,特别是电源的选型要注意,不满足2MOOP,或者2MOPP的电源,可能电气间隙跟爬电距离会达不到要求,所以特别要注意,这也是医疗器械设备跟普通设备的一个差异点,普通设备只需要考虑,一般风险,而医疗设备需要考虑,单一故障下的安全,这块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如果有时间,会再更新一个实例。
Ps:在高频设备里面,电气间隙跟爬电距离达到了,次级电路跟患者应用部分都是可以免测,耐压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2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