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王阳明

心学-王阳明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心学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给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纠止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儿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 “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函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修养,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里,都可以永远保持最初的心境,这就是王阳明说的“本心”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进取心:立自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正如放风筝,风筝能走多远,关键在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坚持心之所想,最终成为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譬之树木,这诚孝之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志向对于人来说,其实是未来行为举止的驱动力,没有志向的人,如同旋转的陀螺,不知道停下的位置在哪里。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的一般:“志于道、聚于德、依于仁、游于义。”意思是说,将天地道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终身的目标,然后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自己,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事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习六艺来丰富生活。道德之性,仁爱之心,六艺之才,是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便是树立高远的志向,以志向来引导前前进的方向。

人贵有自知之明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好德如好色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就如某人之孝某人之地便是此人已成,贤孝,贤弟,方可称他知孝之地,不曾,只是知晓,说这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真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远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永远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是父母所赐,即使是伤害身体的权利,也在于父母,而不在于自己。在中国人的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不孝者不成大业。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徒有虚名不中用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失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路,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入人心,生命自有芳华

人生需要反复磨练

身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反省心:静察已过不论他是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警惕自己的舌头,如同慎重对待珍宝一样,使自己的舌头保持沉默,人生将会获得很多收获。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是为了人多听少说,听的分量为说的两倍,于是,那些懂得此理的人,总是让人尊敬,而那些喋喋不休之人只能让人更厌恶。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希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尤其是希望得到人同仁的认可,尽管人人都喜欢受到赞扬,但赞扬也必须恰如其分,恭维人的话不可不能说过了头,这样对方会不自在,觉得你是虚情假意,因此而不信任你

少妄言,多好话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慈悲是一种关怀,是无条件的爱,一切生命播种爱心,不仅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安详,达到美好的境界,而且能够让别人获益,寄取你的那份善良与美好,上善若水,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播撒爱心幸福便触手可及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在其位,善谋其政

对于领导而言,就是指挥其他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而行动,一个领导手中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发挥多大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不能者”与“不为者”之间的矛盾

低头是一种智慧

低头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他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应当用平和的心态,像跪射俑那样,时刻保持着生命的低姿态,这样就一定会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免意外的伤害,就能更好的保存实力,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即使这个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出不俗的功业,任何时候谦虚都是被人们喜欢的品质,因为谦虚就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没有人不喜欢被尊重

去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维持内心的平稳与稳定是相当重要的。行走在尘世间,难免会有担忧、失落以及悲伤,这时的心灵就会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如果心灵的平衡被打破,人就很容易达到崩溃的边缘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

在低潮时前进,在高潮时退出

脚踏实地,虚心向学,任劳任怨,自然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平易近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自然广受爱戴,由高处不胜寒变为高处春意暖,到那时,事业和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彻悟心: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独自的精神。“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心所欲不逾矩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时候常常只因换来屈原式的含恨离世,或是文人式的悒悒不得志。与之相较“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或许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责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是责任是落叶归根,是责任使乌鸦反哺,是责任促使运动场上的英雄为了祖国而拼尽全力,就算拥有再大的能力,如果没有责任也成不了大事,所以无论是罪恶还是污秽,一旦遭遇责任,这样的主题都会如阴暗角落里的螨类,在阳光中无处可逃

生命不再拥有,而在于有用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28677.html

(0)
上一篇 2025-08-29 21:20
下一篇 2025-08-29 21: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