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稳压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硅材料制成的面接触型晶体二极管,简称稳压管。稳压管在反向击穿时,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或者说在一定的功率损耗范围内),端电压几乎不变,表现出稳压特性。因而广泛用于稳压电源与限辐电路之中。
稳压管的伏安特性
在等效电路中,二极管 D 1 {D\tiny 1} D1表示稳压管加正向电压与虽加反向电压但未击穿时的情况,理想二极管、电压源 U Z {U\tiny Z} UZ和电阻 r d {\large r\tiny d} rd的串联支路表示稳压管反向击穿时的等效电路。
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1. 稳压电压 U Z {U\tiny Z} UZ
U Z {U\tiny Z} UZ是在规定电流下稳压管的反向击穿电压。由于半导体器件参数的分散性,同一型号的稳压管的 U Z {U\tiny Z} UZ存在一定差别。例如,型号为2CW11的稳压管的稳定电压为3.2~4.5V。但就某一只管子而言, U Z {U\tiny Z} UZ应为确定值。
2. 稳压电流 I ˙ Z {\text{\.{I}}\tiny Z} I˙Z
I Z {I\tiny Z} IZ是稳压管工作在稳压状态时的参考电流,电流低于此值时稳压效果变坏,甚至根本不稳压,故也常将 I Z {I\tiny Z} IZ记作 I Z m i n {I\tiny Zmin} IZmin。
3. 额定功耗 P Z M {P\tiny ZM} PZM
P Z M {P\tiny ZM} PZM等于稳压管的稳定电压 U Z {U\tiny Z} UZ与最大稳定电流 I Z M {I\tiny ZM} IZM(或记作 I Z m a x {I\tiny Zmax} IZmax)的乘积。稳压管的功耗超过此值时,会因结温升过高而损坏。对于一只具体的稳压管,可以通过其 P Z M {P\tiny ZM} PZM的值,求出 I Z M {I\tiny ZM} IZM的值。
只要不超过稳压管的额定功率,电流越大,稳压效果越好。
4. 动态电阻 r Z {\large r\tiny Z} rZ
r Z {\large r\tiny Z} rZ是稳压管工作在稳压区间时,端电压变化量与其电流变化之比,即 r Z = Δ U Z Δ I Z {\large r\tiny Z}=\frac {\Delta U\tiny Z}{\Delta I\tiny Z} rZ=ΔIZΔUZ。 r Z {\large r\tiny Z} rZ越小,电流变化时 U Z {U\tiny Z} UZ的变化越小,即稳压管的稳压特性越好。对于不同型号的管子, r Z {\large r\tiny Z} rZ将不同,从几欧到几十欧。对于同一只管子,工作电流越大, r Z {\large r\tiny Z} rZ越小。
5. 温度系数 α {\alpha} α
α {\alpha} α表示温度每变化1℃稳压值的变化量,即 α = Δ U Z Δ T {\alpha}=\frac {\Delta U\tiny Z}{\Delta T} α=ΔTΔUZ。稳压值小于4V的管子具有负温度系数(属于齐纳击穿),即温度升高时稳定电压值下降;稳定电压大于7V的管子具有正温度系数(属于雪崩击穿),即温度升高时稳定电压值上升,而稳定电压在4~7V之间的管子,温度系数非常小,近似为零(齐纳击穿和雪崩击穿均有)。
由于稳压管的反向电流小于 I Z m i n {I\tiny Zmin} IZmin时不稳压,大于 I Z m a x {I\tiny Zmax} IZmax时会因超过额定功耗而损坏,所以在稳压管电路中必须串联一个电阻来限流,从而保证稳压管正常工作,故称这个电阻为限流电阻。只有在R取值合适时,稳压管才能安全地工作在稳压状态
在下图所示稳压电路中,已知稳压管的稳定电压 U Z = 6 V {U\tiny Z}=6V UZ=6V,最小稳定电流 I Z m i n = 5 m A {I\tiny Zmin}=5mA IZmin=5mA,最大稳定电流 I Z m a x = 25 m A {I\tiny Zmax}=25mA IZmax=25mA;负载电阻 R L = 600 Ω {R\tiny L}=600Ω RL=600Ω电阻。求解限流电阻R的取值范围。
所以限流电阻R的取值范围为 114 ∽ 227 Ω 114\backsim 227Ω 114∽227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3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