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法

六何法六何法原文链接 维基百科 六何法简介六何法 又称 6W 分析法或 5W1H 何事 What 何人 Who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解 Why 如何 How 六个疑问词所组成的问句 都不是是非题 而是需要一或多个事实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六何法

原文链接:维基百科 — 六何法

简介

六何法,又称6W分析法或5W1H:

  • 何事(What)
  • 何人(Who)
  • 何时(When)
  • 何地(Where)
  • 何解(Why)
  • 如何(How)

什么是是非题

是非题(大陆及香港称为判断题)可视为是选择题的一种,题目是一个叙述,要依题目是否正确,回答〇(正确)或是×(错误),有些地方则是回答T(正确)或是F(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可得到对方肯定的答案,但不加以追问或对方不作进一步叙述,就不能获得更充足的资讯。

以下是一些判断题的例子:

使用

一个完整的新闻报导就需要这个原则,将资讯准确传达给读者。此法除了用来分析文章,也被用来教导作文的写作、提升阅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更无法离开六何法,而且是获得资讯的主要方法。

分析问题的方法

6W为西方的分析问题方法的总结,中华文化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另外,利用佛学中的四谛也能够概括两重的因果关系(即是迷界的因果和悟界的因果),也可以用作分析问题。

由来

六何的概念最早由拉雅德·吉普林于1932年提出,他在《跟鳄鱼拔河的小象》中以下诗句:

  • 原文
    I keep six honest serving-men:
    (They taught me all I knew);
    Their names are What and Why and When
    And hoW and Where and Who.
  • 译本
    我养了六名忠实的仆人:
    (我所知道的都是他们教的)
    他们名叫何事、何解与何时
    以及如何、何地与何人

结语

发生一个问题,首先,不应该想如何解决,应该根据六何法或更加有深度的思考之后,然后再去行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58770.html

(0)
上一篇 2025-01-17 22:15
下一篇 2025-01-17 22: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