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事物并不一定非得相同才叫等价。“等价”这一模型告诉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有许多条。当传统的解决方案不再可行时,等价模型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知道此时必须换一种应对方式,但同时又希望获得等价的效果。等价模型还提醒我们,想要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就不能只关注表面的差异,而要寻找深层次的等价体验。
在数学中,最基本的等价概念之一是“如果A=B且B=C,那么C=A”。我们可以推断出A、B和C不必完全相同,毕竟它们是用不同符号来表示的。但至少在此处的比较中,它们是等价的。在数学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符号往往可以提供等价的答案。
研究数学的艺术在于找到包含所有普遍性起源的特例。——大卫·希尔伯特
世界上充斥着各种看似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又等价的事物。以人类的共性为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有着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尽管如此,世界各地的文化却往往在以等价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人类学教授唐纳德·布朗认为,这些共性包括禁忌语言、人们在完全自控和不自控时行为的差异、做出承诺、继承规则、对天气的预测和干预,以及身体装饰。虽然这些特征和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不同文化中的目的是等价的。
有时事情会以等价但不尽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历史重演是指看似等价的事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多次发生的现象。虽然“历史总在重演”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但在林肯和肯尼迪遇刺、拿破仑和希特勒入侵俄国和苏联等事件中表现出的相似性实在不可思议。人们在相似的情况下,面对相似的动机,很可能会做出相似的行为。
我们知道,历史总会重演,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乔治·艾略特
多次发现
关于科学发现与发明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迷思。我们会想象,一个孤独的天才在实验室或车间里辛勤工作,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实验。突然有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只听他大喊一声:“尤里卡!”一个新的想法诞生了,人类知识的总和一下子就增长了。这个想法会以他的名字命名,奖项和专利纷至沓来,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要是他在一天前被一架落下的钢琴砸中,那这个想法或许便永远不会存在。
但在现实中,发明和发现极少如此。大多数发现都是许多人朝着同一个结论不断努力,积累得来的成果。通常,多人或多个团队会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独立得出等价的结果。过去,即使他们不知道彼此的研究工作,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发明和发现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历史时期,钢铁、弹弓和算盘就是众多案例中的几个。
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而非跳跃式的,所以大多数事物都在不同地方同时被发明出来,不同的人会走在同一条道路上,彼此都对对方的存在毫无察觉。——凯文·阿什顿
没有人能完全脱离他人的思想或时代的背景。新发现是宏观科学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往往也是现有思想重新组合的结果。我们都会利用自己接触到的思想。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是穷其一生吸收他人成果的产物。
举一些同时发现的例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在不了解对方研究内容的情况下双双提出了自然选择。化学家卡尔·威尔海姆·舍勒于1772年发现了氧气,但直到3年后才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而此时,另外两位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和安托万·拉瓦锡也知道了氧气的存在。19世纪60年代,路易·杜科斯·杜豪伦和查尔斯·克罗斯提出了类似的彩色摄影方法,但两人的方法有所不同,杜豪伦使用颜料,而克罗斯选择了染料。内蒂·史蒂文斯和埃德蒙·比彻·威尔逊各自独立证明了特异性染色体(X和Y)决定了生物的性别。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因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而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专利法显然对发明的真正运作方式存在误解,认为专利权应属于非显而易见事物的发明者。言下之意是,作为发明的来源,他们理应从中获利。因此,获利的人往往并不是创新的唯一来源,他们只是众多创新者中的一员,只是碰巧是第一个申请专利或专利通过的人。1551年,达兹·艾-丁在叙利亚描述了蒸汽涡轮机的构造,远早于1698年英国授予早期蒸汽机专利的时间。
多次发现的现象告诉我们,事物即使不完全相同,也可以是等价的。虽然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和概念是相同的,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把著名的发现或发明归功于推广它的人。因此,我们未能充分理解创新的完整过程,也常常听不到那些主流之外贡献者的故事,特别是女性及少数族裔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很难发表成果,他们的功劳可能会在日后归于他人。一旦某个人声名大噪,就更有可能获得荣誉,即便此前有人提出过同样的想法。
如何面对必然的死亡
死亡是全人类都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命终有尽头,也知道总有一天必须面对至亲挚爱的离去。由于人类的社会属性,我们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强烈的依恋。亲朋好友于我们而言意义重大,他们离开时,我们会感到痛苦,而应对亲友的死亡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在不同文化中,应对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等价是看待世界上各种死亡仪式的有用视角,体现出得到相同结果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威廉·G.霍伊在《葬礼重要吗》一书中写道:“正如死亡是一个普遍事件,群体通过仪式来理解死亡似乎也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安葬方式:有些基于宗教,比如犹太人的习俗是坐在尸体旁边,直至土葬仪式开始,印度教的传统则是搭一个柴堆进行火葬;有些以社区为中心,比如以聚会形式分享食物和饮料,或者组织送葬的队伍。霍伊还表示:“人类有一种不可否认的需求,那就是理解死亡;葬礼仪式就是由社会群体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创造的。”
玛德琳·维奥内特与斜裁
直到20世纪初,对许多西方女性来说,紧身胸衣仍是日常着装的标配。紧身胸衣的设计通常含有骨架结构,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其设计与时俱进,可以塑造出当时最具吸引力的女性身材。渐渐地,紧身胸衣不再流行,部分原因是一战期间材料紧缺。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潮流,设计师玛德琳·维奥内特想出了一种新颖的服装制作方法,证明了穿衣服好看的方法不止一种。“维奥内特独特的解决方案是将身体的运动融入她所设计的流畅造型,不再用骨架结构、橡胶材料和松紧带来提供支撑。”
大多数人在家就能轻易验证:假设你抓着一块正方形布料(比如棉布)两条边的中间位置往外拉,那么布料只会有一点点拉伸,但如果你抓住布料四角中相对的两角再向外拉,拉伸幅度就会更大。1922年,维奥内特利用布料的这一特性(称为斜裁),在服装设计和制作中取得了惊艳的效果。正如J. E.戈登在《结构是什么》一书中所述:“她的直觉是除了收紧绳子或者用力拉扯钩扣,一定有更多方法可以让服装合身。衣服的自重和穿着者的动作都会对布料产生垂直拉伸应力,如果布料与垂直应力成45度角,就可以利用由此产生的巨大横向收缩应力来获得紧身效果。”
正如科林·麦克道尔在维奥内特的传记文章中所述:“从研究古希腊雕像开始,她迷恋上了‘似水般流动’的柔软服装。在此基础上,她又向前迈了一大步,通过斜裁布料(此前这种裁剪方式只被用于衣领部分)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衣形,可以称之为自由几何形状。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为了‘将面料从其他剪裁方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她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并在此后的设计生涯中以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态度来解决服装问题。”
如今,斜裁已成为时尚的主流。它美观大方,更易贴合不同身材,而且使用较少的布料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维奥内特创造的斜裁表明,在时尚界,塑造轮廓的方法不止一种。
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曾召集随行的希腊人,问他们需要多少报酬才愿意吃掉自己父亲的遗体。希腊人说,无论给他们多少钱,他们都不会这样做。他又找来印度的卡拉提亚人,那是一个会在父母死后吃掉他们遗体的部落,还找来一名翻译,这样在场的希腊人也能听懂他们说话。他问卡拉提亚人,他们需要多少报酬才愿意火葬自己父亲的遗体。卡拉提亚人发出了恐惧的哭号,恳请他不要再提这么可怕的事。——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失去挚爱是件痛苦的事。在所有人类文化中,哭泣、愤怒和恐惧都是标准的反应。我们为逝去的生命而悲伤,为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哀悼。我们很少独自面对这种痛苦,我们所举行的各种仪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面对死亡。在《死亡如何模仿生命》一文中,詹姆斯·吉尔表示:“在特定的文化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葬礼和丧葬仪式都是社会帮助所爱之人应对亲人死亡的方式。”或者如科林·默里·帕克斯、皮图·朗加尼和比尔·杨在《跨文化的死亡与丧亲之痛》一书中所述:“死亡与丧亲之痛发生时,正是人们需要他人的时候。”在应对亲人的死亡时,我们都有同样的需求。只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各不相同。
仪式解决的另一个死亡问题可以理解为死者生命经历的终结。帕克斯、朗加尼和杨的结论是:“所有社会都把死亡视为逝者的一个过渡。”我们参与这种过渡的方式各不相同,但这种参与本身是不同文化中几乎普遍存在的。霍伊表示:“逝者安息并得到奖赏的概念在仪式中很常见,超越了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葬礼就是这样一种死亡仪式。吉尔表示:“不同文化的葬礼和丧葬仪式差异很大,会受到每种文化对生死观念的影响。”有些葬礼气氛阴沉,每个人都穿着深色的衣服,低声说话,有些则盛大而多彩,有些包括唱歌,有些则是跳舞,还有一些则融入了死者的故事。遗体处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土葬,有的火葬。藏传佛教的一些信徒会选择天葬,让遗体回归自然。将各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是它们背后的目标:安慰生者和送别逝者。谈及葬礼,吉尔表示:“死亡是生命的最后过渡。葬礼通常被视为逝者和生者共同的过渡仪式。”
每个人都有应对死亡的需要。我们遵循的传统和仪式是激活这一过程的手段,让我们能为失去挚爱感到悲伤,也能对将来自己离世后会发生的一切感到放心。等价的视角表明,有许多方法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虽然不尽相同,但在作用上完全等价。
结论
等价并不意味着相同。不同的输入可以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而且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使用等价作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决方案的丰富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他人在不同道路上付出的努力,找到分享信息和经验的共同语言。
公众号:皮多海龟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6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