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比类相观 明清之际王夫之关于认识事物的方法。比,比较;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对象。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同异、屈伸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王夫之认为,“凡物,非相类则相反”(《张子正蒙注·动物篇》),因此,比较各类事物之间的同异、屈伸的关系,既把握水寒、火热等等之“异”,金铄而肖水之类的“同”,又把握“金得火而成器、木受钻而生火”等等的屈伸变化,并分析其“错(同异)综(屈伸)而成用”的原因,观察比较各类事物“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终同”的情况,就能逐步把握这些事物的本质:“比类相观,乃知此物所以成彼物之利”(同上),形成正确的类概念。
学成于聚 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周易外传》卷五:“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认为学习上的成就在于广泛地积聚前人和今人的知识经验,对以往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必须同现实新经验的研究相结合,此即“新故相资”。这一观点既承认“新”的东西是由“故”的东西发展而来,但又强调“新其故”应在“故”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克服了先秦时孔子的“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的崇古忽今的片面性。
浮明 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指一种貌似明白正确而实际上只是假象的认识。《尚书引义·召诰无逸》:“舍其故而趋其新,背其利用而诡于实,浮明之言兴而凿智之动起。”“心与道之固然,虽有浮明与其凿智,弗能诬以不然也。”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应为浮在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六经责我开生面 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出于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明他在继承传统学术思想的过程中要从内容上不断进行修正和创新。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推陈出新的,学术思想也是如此,“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周易外传》卷五)。对于古代经学的内容有所修改而增加新义。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的态度。从研讨“六经”的基础上能别开生面地发展和丰富新的内容。表现了王夫之启蒙思想家的特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