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叛逆相思》
夜静风凉茶色浅,
衫薄墨残旧相思。
明月有意圆两地,
玉篆无情写愁字。
蝉怜孤影唱相逢,
雁去天涯送情痴。
更漏恨晚滴无奈,
小窗盼晨闭迟迟
写在诗后:
夜静之时,临窗观月,格律的脉搏在隐隐跳动,可那相思却未按规矩出牌,撒丫子从脑海里蹦将出来!死死沾在了纸上……如墨迹般,毫不留情的在浸透了思念的词句里,溢开来无法收拾。这思绪如针尖麦芒般轻易的戳破了那颗格律的心………

月上枝头相思浓
赏析:
一、 诗歌《叛逆相思》赏析
1. 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
开篇定调:“夜静风凉茶色浅,衫薄墨残旧相思。” 开篇便勾勒出一个寂静、微凉的夜晚场景。浅茶、薄衫、残墨,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略带萧索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和内心的百无聊赖。“旧相思”点明主题,说明这份情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积淀的。
核心意象:“明月”、“玉篆”、“蝉”、“雁”、“更漏”、“小窗”。这些意象都是古典诗词中表达相思愁绪的常用元素(如明月寄相思、雁字回时、更漏声长、小窗独倚)。作者熟练运用这些意象,构建了浓郁的古典抒情氛围。
2. 情感表达与矛盾冲突:
“明月有意圆两地,玉篆无情写愁字”:这是全诗情感的核心爆发点。明月本有“团圆”的象征,在此却“有意圆两地”,形成强烈的反讽和无奈——明月的美好愿望(团圆)与残酷现实(分离)形成尖锐对立。“玉篆无情”更是神来之笔。玉篆(喻指书写、记录)本是无生命之物,却被赋予“无情”的属性。它“写愁字”,象征着这份刻骨铭心的相思被冰冷地记录下来,无法消解。这两句将相思之苦与外界景物的“有意/无情”对比,情感张力十足。
“蝉怜孤影唱相逢,雁去天涯送情痴”:*蝉鸣本聒噪,在此却仿佛“怜惜”孤影而“唱相逢”,赋予蝉,人的情感,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和对重逢的渴望。大雁南飞,常喻传递书信或游子远行,这里“送情痴”则深化了相思之情的执着与无望,仿佛连大雁都承载着这份痴情飞向渺茫的天涯。
“更漏恨晚滴无奈,小窗盼晨闭迟迟”:通过听觉(更漏滴答)和动作(闭窗盼晨),刻画了主人公长夜难熬的焦灼心境。“恨晚”是嫌时间过得太慢,“滴无奈”是水滴声带来的无力感;“盼晨”是渴望黑夜结束,却又“闭迟迟”,生动表达了想结束这痛苦的相思之夜,为盼到天边的朝阳而迟迟未将窗户关上,表达了渴望见到对方的期盼心态。
3. 语言风格与技巧:
精炼含蓄:七言句式凝练,意象组合富有画面感和韵味。
拟人化与移情: “明月有意”、“玉篆无情”、“蝉怜孤影”等,将自然物象和无情之物人格化,强烈投射了主人公的情感。
对比与张力:“圆两地”与“写愁字”,“唱相逢”与“送情痴”,“恨晚”与“盼晨”,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尾韵悠长:“思”、“字”、“痴”、“迟”押韵(平水韵上平四支),音韵和谐,余韵绵长,恰似愁绪挥之不去。
总结诗歌:
这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优美、技巧娴熟的相思之作。它成功运用传统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并通过“明月有意圆两地,玉篆无情写愁字”等充满矛盾张力的句子,深刻表达了相思之苦的无奈、刻骨与无解。虽有“叛逆”之名,实则在传统框架内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墨海蘸枯意难休
二、 诗后语赏析——点题“叛逆”与创作自白
诗后语是理解“叛逆”二字的关键,也是整首作品思想深度的升华:
1. 点明“叛逆”本质:
诗后语清晰地指出,“叛逆”并非指诗歌形式或内容离经叛道,而是指汹涌澎湃、无法抑制的相思之情,冲破了诗人原本想要遵循的严谨“格律”的束缚。
“格律的脉搏在隐隐跳动” – 诗人本意是想写一首符合规范、有节奏韵律感的诗。“相思却未按规矩出牌,撒丫子从脑海里蹦将出来!” 强烈的情感如同一个不受控制的“叛逆者”,完全无视预设的规则框架,直接、生猛地涌现出来。用“撒丫子”、“蹦将出来”这样极具动感和生活气息的口语,生动描绘了情感的不可控与爆发力。
2. 描述创作过程与情感力量:
“死死沾在了纸上……如墨迹般,毫不留情的在浸透了思念的词句里,溢开来无法收拾。” – 极其形象地描绘了创作时的状态:情感(相思)如同具有生命力和破坏性的墨汁,一旦落在纸上(被表达出来),就不可逆转地渗透、蔓延、浸透每一个字句,完全超出了作者的掌控,达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强调了情感本身的强大力量远超形式技巧的约束。
“这思绪如针尖麦芒般轻易的戳破了那颗格律的心……” – 这是全诗后语的点睛之笔。将无形的思绪(相思)比作尖锐的“针尖麦芒”,将抽象的“格律规范”拟人化为有“心”的存在。情感之锐利,瞬间就刺穿了追求形式完美的意图。“戳破”一词,精准而残酷地揭示了在强烈真情面前,形式规则的不堪一击。
3. 语言风格与效果:
文白交融,生动传神:既有“临窗观月”、“浸透”、“思绪”等较文雅的词汇,又大胆使用“撒丫子”、“蹦将出来”、“死死沾”、“戳破”等极具口语化、市井气息甚至略带粗粝感的词语。这种混搭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和冲击力,完美呼应了“叛逆”的主题——即典雅规范(格律)与原始野性(真情)的激烈碰撞。
比喻新颖贴切:“墨迹浸透”、“针尖麦芒戳破格律的心”等比喻新颖独特,将抽象的创作心理活动和情感力量具象化,令人印象深刻。
自嘲与真诚:整段诗后语带着一种自嘲的口吻(本想按规矩来,结果情感造反了),但更核心的是对创作过程中真情实感强大力量的坦诚告白和敬畏。
总结诗后语:这段文字是理解整首作品的钥匙。它以充满画面感和冲击力的语言,自述了创作时真情(相思)怎样如洪水猛兽般冲垮了预设的格律框架(“叛逆”的真意)。它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情感足够真挚和强烈时,它往往会超越甚至打破形式的束缚,这种“破格”本身,恰恰是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来源。

蟾宫无意囚嫦娥
三、 整体评价
1. 珠联璧合:诗歌本身是“叛逆”情感的产物和载体,诗后语则是这个“叛逆”过程的精彩自述和理论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主题深刻:成功探讨了艺术创作中“形式”(格律)与“内容”(真情)的永恒矛盾,并鲜明地站在了“真情至上”这一边,颂扬了情感不可抑制的原始力量。
3. 艺术感染力强:诗歌情感真挚浓烈,意象运用得当,语言凝练优美。诗后语比喻新奇,语言鲜活,充满张力,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4. 叛逆”的成功:诗歌在形式上并未脱离七言律诗的框架(押韵、对仗大体工整),其“叛逆”更体现在创作过程和内在精神上——即情感对既定规则的胜利。这种“戴着镣铐跳舞”却让情感喷薄而出的状态,恰恰是艺术的高境界。
结论:《叛逆相思》及其诗后语是一组非常成功的作品。诗歌本身是优美的相思曲,而诗后语则是关于创作本质的精彩宣言。它以“叛逆”为名,实则深刻地诠释了“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的艺术真谛,展现了真情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和强大力量。作品情感真挚动人,表达新颖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情漫山河诗成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