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844年10月15日,普鲁士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孩的出生。这个男孩将会喊出那句世人瞩目的名言“上帝死了”,并深刻改变世界哲学。他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
昨天是尼采诞辰175周年。这位备受思想届关注的德国哲人,被引介到中国已有百年,其著作译本更是不计其数。2016年,专攻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孙周兴完成了“尼采三书”《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的翻译。
孙周兴教授的译本从德文翻译,兼顾学术的严谨性和汉语的文采,之后,他着手写作了尼采研究著作《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形成“尼采3+1”,系统完整地体现了尼采的思想全貌。该书于201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现刊发孙周兴教授的序言,以示纪念。
以三句话来呈现尼采整体思想
尼采创作生涯约20年,通常被分为早、中、晚三期——有意思的是,这三期之间差不多都是6至7年的时间间隔,显示出一种思想运动的神奇节奏。
早期尼采(1869—1876年)以《悲剧的诞生》(1871年)和《不合时宜的考察》(1873—1876年)为代表作。在前书中,尼采借助于希腊悲剧来讨论艺术文化的本质,推崇把“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这两种原始力量融合起来的希腊悲剧艺术。而在后书中,尼采展开了对同时代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考察。此时的尼采对瓦格纳赞赏有加,指望通过瓦格纳的音乐来复兴悲剧文化,从而也就是复兴欧洲文化和欧洲精神。
中期尼采(1876—1882年)写有三本重要著作,即《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年)、《曙光》(1881年)、《快乐的科学》(1882年)。尼采本人把自己这个时期的哲学称为“上午的哲学”。在题旨上,尼采这些著作主要着力于对“颓废”(décadence)现象及其道德和宗教根源的揭示和分析。特别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对基督教的指控达到了极致,终于喊出“上帝死了!”的骇人口号。
晚期尼采(1883—1888年)著述最丰,尤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年)、《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遗稿《权力意志》(1886—1888年)为重要代表。应该说这是尼采哲学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尼采终于提出了自己对于个体此在之意义问题的解答,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诊断”和“疗法”。尼采的“诊断”传达在他的“虚无主义”命题中;而其“疗法”则是由三个基本词语——“超人”“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表达和组织的思想方案。
虽然尼采三个时期的思想各有所重,但三者之间并未构成重大的断裂,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连续的推进。那就是:个体此在(Dasein)的有限性和真实性,或者说个体实存(Existenz)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种文化和人性的可能的完美状态,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由此也可见,尼采思想中实质上是深含着对于当下文化和人类未来生活的关怀的。
尼采不是一个显白和严格的思想家。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能否直白简单地道出尼采思想的要义?当时我提出了三句话:
1 人生是虚无的;
2 文化是虚假的;
3 生命是刚强的。
这三句话的逻辑是尼采思想的动因。从他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开始,就在说这三点了;到晚期《权力意志》哲学,依然在说这三句话。
后来,我就试着用这三句话的逻辑来结构本书。第一编为“虚无”,第二编为“谎言”,第三编为“生命”。就“虚无”而言,有四个“人物”最为重要,即叔本华、瓦格纳、苏格拉底和耶稣;在“谎言”中,将重点讨论“形而上学”“道德”“科学”和“启蒙”四大论题;“生命”涉及的是后期尼采哲学的“主楼”(虽然最终没有完成),试图从两大形象(即狄奥尼索斯和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两大主题(即“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展开讨论。
我希望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来表现尼采的三句话逻辑。这同时也意味着,本书希望以此结构来系统地呈现尼采的整体思想。
尼采哲学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尼采不仅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激进批判者,更是一位关怀当下、指向未来的大哲。
2013年9月22日记于柏林布赫霍尔策街
转自文汇报,有删改。
记者李念
延伸阅读
《尼采三书》
[德] 尼采 著
孙周兴 译
定价:202.0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6
国庆赠书活动礼品已寄出
烦请查收,谢谢
要继续支持我们的活动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