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这个月成本又超了10万,到底谁的责任?”
每次成本超支,财务室总会陷入一场“拉锯战”:采购说“材料涨价我有什么办法”,生产说“工人干活慢也不能怪我”,最后问题不了了之,下个月继续超支。
其实,不是成本难管,而是你没找对方法。今天分享财务人控制成本的3把“金钥匙”——价差、量差、效率差,帮你像侦探破案一样,精准锁定问题源头,让责任部门无话可说,真正把成本管到位。

先看一个真实案例:10万超支背后的“罗生门”
小王是一家制造企业的成本会计,上个月材料成本超支10万,他做了个简单分析:
“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超支12万,生产部门用量节约省了2万,所以总超支10万。”
财务经理看完,连问3个问题:
1. 材料涨价是突发的,还是采购部早就知道但没预警?
2. 用量节约2万,是生产工艺改进了,还是偷偷减少了用料标准?
3. 这10万超支里,哪些是能避免的,哪些是没办法的?
小王当场卡壳——只算数字不算原因,这样的分析等于白做。
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现状:成本分析停留在“算差异”,却没能力“找根源”。而价差、量差、效率差这3把工具,能帮你把笼统的“超支10万”,拆成“谁在哪个环节花多了钱”,让责任部门乖乖认领。
3把“金钥匙”拆解:从数字到责任,一步到位
成本差异的本质,是“实际花的钱”和“应该花的钱”的差距。这3把钥匙,能把差距拆解开:
1. 价差:买贵了还是买便宜了?(责任在采购/HR)
核心公式:价差 =(实际价格 – 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
简单说,就是“同样的东西,比计划多花了多少钱”。
举个例子:
公司买钢材,标准价是5000元/吨,实际买成5200元/吨,买了10吨。
价差 =(5200 – 5000)×10 = 2000元(超支,正数)
哪些情况会产生价差?
– 材料价差:供应商涨价、采购没谈好、紧急采购多花钱(比如临时调货加了加急费);
– 人工价差:工人工资涨了、加班费给多了、用了更高技能的工人(比如本该用月薪5000的,却用了8000的);
– 费用价差:水电费涨价、维修服务收费超标(比如修设备,报价3000,实际花了5000)。
怎么追责?
– 材料价差找采购部:问清楚是市场整体涨价(不可控),还是谈判能力问题(可控);
– 人工价差找HR和生产调度:是不是排班不合理导致加班费太多,或者招的人技能超标了;
– 费用价差找行政/设备部:维修、水电这些合同是不是该重新谈了。
关键提醒:别被“有利价差”骗了!比如采购部买的材料便宜20%,但质量差导致生产损耗增加,反而多花了钱,这就是“为了省钱而吃亏”。

2. 量差:用多了还是用少了?(责任在生产/技术)
核心公式:量差 =(实际用量 – 标准用量)× 标准价格
也就是“同样的产出,比计划多用了多少资源”。
举个例子:
生产100件产品,标准要用10吨材料,实际用了12吨,标准价5000元/吨。
量差 =(12 – 10)×5000 = 10000元(超支,正数)
哪些情况会产生量差?
– 材料用量差:生产时浪费多(边角料太多)、工人操作不当(调错了配方)、材料质量差(杂质多导致用量增加);
– 人工工时差:生产100件产品,标准用100小时,实际用了120小时(比如新手太多,干活慢);
– 设备能耗差:设备老化,生产同样产品耗电更多。
怎么追责?
– 材料用量差找生产部:是不是管理松散导致浪费,或者工人技能不够;
– 工时差找生产和技术部:技术部的工艺设计是不是有问题,生产部的人员培训是不是没到位;
– 能耗差找设备部:设备该保养了还是该换新了。
关键提醒:“用量少了”不一定是好事!比如生产部为了“节约”,偷偷减少材料用量,导致产品合格率从98%降到80%,反而得不偿失。
3. 效率差:干活快了还是慢了?(责任在生产/设备)
核心公式:效率差 =(实际工时 – 标准工时)× 标准工资率
专门看“时间利用效率”——花的时间比计划多,还是少?
举个例子:
生产100件产品,标准用100小时,实际用了110小时,标准工资率50元/小时。
效率差 =(110 – 100)×50 = 500元(超支,正数)

哪些情况会产生效率差?
– 工人磨洋工、新手太多不熟练;
– 设备老出故障,停工时间长;
– 生产计划乱,工人频繁换岗(比如一会儿做A产品,一会儿做B产品,切换时间长)。
怎么追责?
直接找生产部:是不是排班不合理?设备维护没跟上?员工培训不到位?
真实案例:
有家家电厂上了自动化生产线,效率差是“有利”的(工时少了,省了5万人工),但后来发现电费多花了8万——因为设备参数没调好,虽然快了,但耗电激增。这就是只看效率差,没看整体成本的坑。
实战:超支20万,到底谁该背锅?
用一个完整案例,看看这3把钥匙怎么联动:
背景:某服装厂生产1000件外套,标准成本是150元/件(材料100元,人工30元,费用20元)。实际成本超支20850元,具体数据如下:
– 材料:买了1100米布,单价105元/米(标准是100元/米,标准用量1米/件);
– 人工:用了2200小时,工资率31元/小时(标准是30元/小时,标准工时2小时/件);
– 费用:花了25000元(标准是20元/件,和工时挂钩)。
拆解差异:
1. 材料成本:总超支15500元
– 价差:(105-100)×1100 = 5500元(采购买贵了,责任采购部);
– 量差:(1100-1000×1)×100 = 10000元(生产多用了布,责任生产部)。
2. 人工成本:总超支5200元
– 价差:(31-30)×2200 = 2200元(工资给高了,责任HR);
– 效率差:(2200-1000×2)×30 = 6000元?不对,实际总超支5200,这里算错了!重新算:实际人工总成本是2200×31=68200,标准是1000×30=30000?哦不,标准人工成本是30元/件×1000=30000,实际68200,超支38200?看来之前的背景数据有误,我们调整下:标准工时是2小时/件,标准工资率15元/小时(30元/件=2小时×15元),这样更合理。
修正后:
– 人工价差:(31-15)×2200=35200(这显然不合理,说明工资率标准和实际脱节,所以设定标准时一定要合理)。
(这里插一句:标准设定要靠谱,不然差异分析就没意义。)
3. 费用成本:总超支5000元
– 开支差异(广义价差):25000 -(2200×10)= 3000元(费用单价高,责任行政部);
– 效率差:(2200-2000)×10=2000元(工时多导致费用多,责任生产部)。
结论:20850元超支里,采购部5500,生产部12000(量差+效率差),HR/行政5350。生产部问题最大,得重点整改(比如加强工人培训,减少布料浪费)。
用好这3招,你需要避开3个坑
1. 别只算数字,不找根源
算出“量差超支1万”,就要去车间看:是工人剪布时浪费了?还是布料质量差有瑕疵?光看报表永远找不到答案。
2. 标准不能“拍脑袋”
标准成本不是瞎定的,比如“生产1件衣服用1米布”,得参考历史数据、工艺要求,不然定高了(永远有利差异)或定低了(永远超支),都会失去意义。
3. 别孤立看一个差异
采购部为了“价差有利”买了便宜布,导致生产部“量差超支”(损耗多),这时候要算总账——整体成本是不是真的降了?
最后:成本分析的终极目标,是“不让问题重复发生”
价差、量差、效率差,不只是算账的工具,更是管理的武器:
– 对采购部:用价差数据倒逼谈判能力提升(比如“这家供应商比别家贵5%,下次换一家”);
– 对生产部:用量差和效率差考核现场管理(比如“损耗率从5%降到3%,奖励团队”);
– 对管理层:用差异分析优化决策(比如“这个产品总是超支,是不是该停产了?”)。
记住:好的成本分析,不是“指责谁做错了”,而是“一起找到怎么能做对”。
下次再遇到成本超支,别慌,拿出这3把钥匙,一步步拆解,你会发现:原来控制成本,没那么难。
你们公司成本超支时,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评论区聊聊~

孙继彬(成本归零孙经管)东北财经大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天睿恒企(广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20多年财务管理经验,其中富士康、中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经验15年,连续创业10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