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没几年功夫 这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东北史大家 著名书法大家罗继祖先生的高足 便匍匐在家乡的历史文脉里 探究古远的遗存与内核 潜心成就了一番常人无可匹敌的事业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旅美华人张万鑫考古之路的执著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大洋彼岸的回望,款款情深。

无论走出多远,吉林,这个被叫做家乡的城市,是他永远的根。那是生命的痕迹,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著走来,不容错过的旅途波段在时空中传递,曾经的足音……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张万鑫

这个学者型人物,你叫他大哥,有著一见如故的感觉。

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差异,更有著尊敬的成分。你不懂考古,可你看重那种执著,那种把做人的理论深埋于此的造化,那该是怎样的一片深邃天地。他国知识海洋的潋滟波光粼粼,每每触及,径自神迷。

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的张万鑫,被分配到吉林市博物馆工作,可算是学有所用了。没几年功夫,这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北史大家、著名书法大家罗继祖先生的高足,便匍匐在家乡的历史文脉里,探究古远的遗存与内核,潜心成就了一番常人无可匹敌的事业。

已然选择了考古,便是别无他顾。

可以想见,考古领域的默默探寻需要时间,更需要耐性;需要甄别,更需要真实。张万鑫利用十几年时间,整理编撰了20余万字的吉林地区五县一郊区文物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详细整理出文革期间吉林地区上万件书画、瓷器和佛像等珍贵历史文物且做了分类返还登记。

利用4年时间,在同事的协助下系统整理了吉林市博物馆的全部馆藏文物。那些不会说话的钱币铜器瓷器陨石和书籍书画文契信札等文物在他的手里重新制卡编号,划分出等级。对国家一级文物件件清晰详细描述上报国家文物局。

如此巨大的工程,难以想象的浩繁。

绝不是一句细致入微可以概括的。那是学识与见识与心血凝成的结晶。你感受到了,那结晶的光辉映现在行走的路上。醒目,耀眼。

智慧地徜徉山水之间,足迹踏遍吉林地区。

当年,田野考古发掘认证,文物普查与征集保护过程中,吉林地区90%以上的公社大队都有他的足迹。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千百倍的付出劳作与辛苦。这些,在张万鑫来说都在操控之中。重要的是精力与阅历,善察与善识。

他对吉林市西汉时期的西团山文化遗址、晚清吉林机器制造局的考古认证与挖掘整理在国内具有权威性。对古代渤海和古夫余的考察与论证、对吉林龙潭山公元前建立的旱牢水牢,明代永乐十八年的阿什达摩崖石刻的研究与新发现论证,都极具历史考古学术价值,修改了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此研究的谬误。特别是对吉林机器局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近代东北历史研究中独树一帜,被中国军事史学会破格吸纳为会员。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明代吉林市阿什达摩崖石刻

在文物的征集上,如宋代“中书门下之印”鎏金官印,清代洋务派李鸿章创办的东北第一个兵器工业基地——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多件珍贵文物,特别是20余件极为难得的光绪年间制造银元的钱范,也就是厂平硬币。清代各类石碑、部分彫砖等建筑构件以及和日本统治时期的匾额和其他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其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无可估量。

研究与探索之余,他还积极恢复保护遭到严重破坏和濒临倒闭的吉林北山清代古庙宇建筑群以及吉林文庙,使其成为冠甲东北的著名园林和文化旅游景点。

挚爱的倾注,一个人与一座城。相形相依。

当吉林市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那一刻,人们不会忘记一个人的功绩,那就是张万鑫。这座“倾国倾城”的魅力城市是他在一位副市长的指示下,栉风沐雨,对吉林市区及周边的人文景观、文物历史、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等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探访,挖掘素材,以翔实的材料,流畅的语言撰写申请报告,对成功获批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以此,这座城市以其鲜明的特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行列,用文化的重锤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另一扇门。

独立思考与特立独行,竟至石破天惊。

个性的张万鑫研究哪个问题都那么投入,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吉林的龙潭山城旱牢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存放粮食和武器或是关押俘虏的地方。经过长时间得踏查,采集山城内的陶瓦残件和石器进行分析,远在两千年前的吉林当时使用石制的投掷冷兵器,石刀石斧都在身上佩戴,哪会把大量武器存放在兵器库,战事也很少有俘虏需要关押的。公元前206年西汉时期,东北还没有开发,更谈不上农耕。靠采集和狩猎生存的人们怎么会有粮食放在大坑里,如果有也会发霉的。所以,张万鑫认为:龙潭山旱牢是存放和饲养动物的地方,是吉林最早的饲养业。这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可以说是他对吉林城研究的新发现。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吉林市龙潭山旱牢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吉林市龙潭山水牢

对龙潭山水牢的研究,为什么下雨时水不会漫溢出来。深秋季节,他跳入深8.9米、直径55米的水池中,发现了水池下面有地道,也就是泄水洞。随著水牢古迹面纱的揭开,山城两千年前饮水的奥秘也随之激活成功教程。

由此,站在龙潭山最高处南天门,通过对山与山的观察和古墓群研究,断定龙潭山是北方古夫余国都城的高论,填补了研究古扶余国和东北古代史,特别是吉林古城历史的空白。

尊重历史的真实,需要付出代价。

他曾在踏查猛犸象大腿的途中遇险,手腕鼓起的骨头至今不敢吃硬;曾在冰天雪地寻往清代石龟和石碑的松花湖上落入龙口,不冻的湖没有收留他的意思,他得救了。

孜孜以求的不懈追索,落地有声。

多年的积累,让张万鑫有了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便是他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成果。他曾发表了《清代机器局沿革》《论中国东北地区出土的先秦兵器》《闲话满族》《简论吉林地区近年来出土铜钱》《试谈吉林地区原始文化中的居住习俗》等数十篇论文,受到业界专家学者的赞誉与肯定。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张万鑫(左二)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2012联合国中国书法精品展》

即便远在他乡,仍然放不下他的追索。

而今,张万鑫旅居美国,游历了近四五十个国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研究,特别是对古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爱琴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部分实地考察,使他对西方历史和文化艺术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他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幅中国明代画作《楼居图》上,找到了扶余国存在的下限年代及繁荣的历史。将“扶余”地名的起源由原来的1914年向前推进350余年,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关注。并以该馆会员的身份拍到清晰画面,带回中国。可现赤子之心,那种对家乡的深度凝望。

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真切地映现在眼前。作为朋友,你钦佩张万鑫的执著,更为他的探寻而骄傲。中国式的骄傲。慰藉与敬重。

张万鑫简介:

张万鑫,号笔道人。斋馆名“宁静堂”“桂有草堂”“上阶堂”。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师从著名文化学者罗继祖先生。

198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其集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书画鉴赏家、文物鉴定家于一身。对文字学有深邃体悟,传统功力厚重。特别是在吉林市博物馆工作期间,为国家收集了大量文物,撰写多篇学术论文,是《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报告的唯一撰写者。

1993年赴美讲学,旅居美国近三十年,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异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前曾在全国和国际各种书法大展中18次获奖。

在美期间,曾担任第三届《金鹅杯》国际书画大奖赛执行评委;多次举办或参加纽约名人书画、篆刻展。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和博物馆讲授中华文化和中国篆刻艺术。为张大千、“八大山人”等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帮助一些在美文化大家整理典籍、甄别、修葺近现代书画、文物。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界的传播和扩大影响不遗余力,被聘任为“全球艺术家联盟书法委员会”主席等。

现为纽约收藏家协会、纽约全球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纽约曼哈顿文良画廊中国书画艺术顾问。

注:

此文为2011年10月28日所作,原在妖妖弄文新浪博客发表,博客被封杀,此文为之一,特在此存。后续之二《追索,凝望于此的激情——旅美华人张万鑫艺术天地游踪》为2011年11月5日所作,将在下期发表。

END

世态记录者,灵魂倾听者。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感谢您抽出时间来阅读本文

寻找,历史成像的真实元素(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6832.html

(0)
上一篇 2025-08-28 12:15
下一篇 2025-08-28 1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