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文章目录
前言
1.解释变量(或自变量):解释变量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解释某个现象或行为模式的变量。其中有些解释变量是直接影响被解释变量的,有些则是间接或中介影响的。在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通常被放在方程的右边。
2.被解释变量(或因变量):被解释变量是指通过解释变量来解释其变化产生的影响的变量,也可以称为因变量。在回归分析中,被解释变量通常被放在方程的左边。
3.控制变量(或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控制所研究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的可能具有影响的变量。例如,我们希望研究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但同时需要将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视为控制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一、控制变量
先看一个例子:
问题:喝可乐会变胖吗?
控制:控制与其他与特征相关的因素,比如:锻炼强度
、日常饮食
、年龄
…
实验设计:
保证实验组(treatment group)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
锻炼强度相同、饮食相同,年龄相同等其他因素。
解释:
在计量经济学中,控制变量是指通过对所研究的因素进行控制,来消除可能影响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其他因素。具体来讲,研究者想要控制某个变量时,就要尽可能地与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隔离,以便能够更准确地研究所需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
举个例子
有一个模型简单表达为: Y = a + b X + ϵ Y=a+bX+\epsilon Y=a+bX+ϵ
内生变量:Y、X,模型决定的,也就是因变量、自变量。
外生变量:a,b,模型外的因素决定的,已知的,参数。
通常由内生性决定外生性
在计量经济学中,我们经常把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指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或者解释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因果关系存在研究偏误和混淆的可能性,是需要解释和控制的变量。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研究驾驶员的车祸率与使用手机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模型中,车祸率是被解释变量,而使用手机的频率是解释变量。然而,这个模型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研究偏误,因为许多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车祸率,比如驾驶员的年龄、性别、驾驶经验等等。因此,这些影响车祸率的因素就是内生变量。
在计量经济学中,外生变量是指对被研究现象或行为结果有影响,但不受研究对象影响的变量。这些变量是在研究要素之外并且在研究对象之前就存在的,通常是定量测量的,其值不依赖于被研究的行为或结果。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销售额的研究,外生变量可能包括经济总体,竞争对手行业的价格和促销活动,天气,人口统计学数据等因素。这些变量不受销售团队的控制,但会对销售额产生影响。
区分内生性
内生性:模型中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
理解:
假设这是一个真实无误的模型:
Y = β 1 X 1 + β 2 X 2 + μ Y=\beta_1X_1+\beta_2X_2+\mu Y=β1X1+β2X2+μ
且 β 1 = 1 \beta_1=1 β1=1, β 2 = 1 \beta_2=1 β2=1, c o v ( X 1 , X 2 ) = 0.5 cov(X_1,X_2)=0.5 cov(X1,X2)=0.5
但你的估计模型却是:
Y = β 1 X 1 + ϵ Y= \beta_1X_1+\epsilon Y=β1X1+ϵ
如果, X 1 X_1 X1变动1单位,真实情况下, X 2 X_2 X2会变0.5,带入真实模型, Y = 1.5 Y=1.5 Y=1.5
这是,你的估计模型 β 1 \beta_1 β1的估计系数却为1.5,真实的为 β 1 = 1 \beta_1=1 β1=1
这就造成了偏误。
这就是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
常见造成内生性的原因以及处理方式
见B站大佬-
内生性处理方式总结【传送门】
三、工具变量(IV)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3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