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三种用于两个 IC 间通信的时序模型 系统同步 源同步和自同步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目录

1.系统同步

2.源同步

3.自同步


有三种用于两个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1.系统同步

系统同步:两片IC之间进行通信时,使用一个共用时钟,用于数据发送和接收。

如下图1,这种方法是多年来最常用的。乍一看会觉得它很简单,但看过图2中的时序模型,就不会这么认为了。阴影框部分表示:为确保可靠,接收电路必须予以处理和抵消的延迟。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图1.系统同步结构图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图2.系统同步时序模型

系统同步:两片IC之间进行通信时,使用一个共用时钟,用于数据发送和接收。

2.源同步

源同步:两个IC间进行通信时,发送IC生成一个伴随发送数据的时钟信号。接收IC利用该转 发时钟进行数据接收。

        多年来,大多数的信号延迟都被忽略了,因为与有效时间相比,延迟时间很短。但是,随着速 度的提高,管理延迟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最终变得不可能。改善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发送数据的同时发送一个时钟副本。这种方法叫源同步(图3),它极大地简化时序参数。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图3.源同步结构图

        调节转发时钟的输出时间,使时钟在数据单元的中间位置发生翻转。因此,数据线和时钟线的 长度需要互相匹配。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在目的芯片接收到的数据必须从接收时钟 域转移到全局芯片时钟域中。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图4.源同步时序模型

源同步:两个IC间进行通信时,发送IC生成一个伴随发送数据的时钟信号。接收IC利用该转 发时钟进行数据接收。

转发时钟:转发时钟(cf)或时钟转发是用于源同步的另一个技术术语。

        源同步设计导致时钟域数量的剧增。对于具有有限时钟缓冲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 必须量身定制每个时钟树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器件来说,这将带来时序约束和分析难题。 对于采用大型并行总线的设计来说,该问题会进一步加重:由于电路板的设计限制,每条数据 总线通常需要采用1个以上的转发时钟。因此,一条32位总线可能需要4个、甚至是8个转发时钟。

3.自同步

自同步:两块芯片之间的通信,其中发送芯片产生的数据流同时包括数据和时钟信息。

自同步模型如图5所示。这里,数据流包含数据和时钟。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理论篇】IC间通信的时序模型——系统同步、源同步和自同步

 

自同步接口的三个主要模块分别是并串转换串并转换时钟数据恢复

而这,也是高速串行接口的基础。

自同步:两块芯片之间的通信,其中发送芯片产生的数据流同时包括数据和时钟信息。

PS:我只是理论的搬运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51398.html

(0)
上一篇 2025-03-13 21:05
下一篇 2025-03-13 21: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