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内容提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学界近些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乌托邦》的文本为中心,探讨语言-修辞与读者-阐释的问题。莫尔写作时选用的语言是他的基本修辞工具,实际反映了他的写作目的,以及对待不同读者与接受群体的态度。《乌托邦》中复杂设计的修辞和开放式结局,为读者打开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文本内部的争论和逆序性构思,以及外部众多差异的版本,则将读者对《乌托邦》的阐释变为一个不可终结的难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0&ZD1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晓雅,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莫尔是欧洲历史上公认的一位正直而博学的传奇人物。处于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带有某种孤胆英雄似的悲剧色彩,并被后人称作“四季之人”(the man for all seasons)。①对西方文学批评界来说,莫尔的创作丰富,写作风格精细、复杂而多变,同时也可被看作一位杰出的“修辞者”(rhetorical man)。②
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认为,修辞是莫尔作品中的关键和亮点,“他身为智者的深刻,身为作家的天赋,身为行动者的才能,身为公众人物的光环,都离不开修辞的艺术。”③从14世纪开始,修辞这门古老的人文学科在欧洲得以复兴,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推进了有关话语理论、教育实践,以及文化传统的塑形。如布斯在《修辞的修辞》(Rhetoric of Rhetoric)中所说:“修辞学(涉及了)人类为了给彼此带来各种效应而分享的一切资源:伦理效应(包括人物的点点滴滴)、实践效应(包括政治)、情感效应(包括美学),以及智性效应(包括每个学术领域)。该范围覆盖了我们对有效或敷衍地、道德或不道德地交流使用的所有‘符号’。”④
《乌托邦》是莫尔虚构的一个文本范例,分为一、二两部,不仅体现了他精心设计的修辞,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律师和政治家的专长。从原标题的前半部分“De Optimo Reipublicae Statu”可以看出,莫尔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最好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或者,更激进点说:真的存在所谓的完美国家吗?与欧洲现存的那些国家相比,它真的更优越吗?要么,至少没它们那么差?对于这个问题,在第一部里,莫尔运用审议性修辞(deliberative),⑤即政治修辞,对现存的一个消极的“反面乌托邦”(dystopian)表示担忧。它影射现实的欧洲,尤其指英国。这里金钱至上,公正缺失。与之相反,到第二部,莫尔运用的表现性修辞(demonstrative or epideictic),⑥则集中体现于虚构人物拉斐尔·希斯拉德(Raphael Hythloday)对虚构的“优托邦”(eutopia)的高度夸赞。那里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体制合理、赏善罚恶。同时,莫尔也将他所期望的文学性、哲学性、政治性以及社会性都融入到文本之中。⑦
莫尔写作时选用的拉丁语和英语,是他的基本修辞工具,实际反映了他的写作目的,以及他对待读者与接受群体的态度。从社会文化语境上看,当时阅读莫尔拉丁语作品的都为博学的精英人士,以及与他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人(绝大部分为男性)。这意味着,围绕莫尔的拉丁语作品,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阅读团体(an international readership),一个人文主义思想者集会的小圈子(a coterie of fellow humanists),一个学术思想的交锋之所(scholarly opponents)。⑧再者,莫尔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所使用的拉丁语要格外复杂多样。他们蔑视中世纪被“神道”操控的拉丁散文和押韵诗,呼吁回归古典的拉丁语写作,提倡模仿古典作家的写作风格(如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使用经高度打磨的词语和精心构思的措辞,不论思想和表达都要丰富多变。莫尔的莫逆之交,著名的修辞学家伊拉斯谟在他的《对话录》(Colloquies)中,就曾鼓舞演说者与作者致力于追求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多样性无比重要,世间一切事物如果不具备它就谈不上优美和卓越”,“如果世间万事都以单调不变的形式呈现在心灵的目光之前,思想将嫌恶地把脸偏向一边不予理会,言说也就整个地失去了其价值。这将是一个重大的过失。”⑨
除了使用曲高和寡的拉丁语写作,莫尔从未忽视过本地说英语的民众百姓(不论男女),让自己的作品更为“大众化”。自中世纪开始,“听觉阅读”(aural reading)在欧洲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阅读活动。当众朗读文学作品,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⑩莫尔迫切地希望扩大他的读者群和听者群,便开始了本土英语的写作。同时,他的英语写作还针对一个亲密又私密的群体,那就是他的女儿玛格丽特和其他家庭成员,以及英国的同僚。虽然,都铎王朝时期的英语严重地受当时口语的影响,还处于语言发展的乡土阶段(evolving vernacular),(11)当时很多人文主义者也认为都铎英语是“粗糙”和“粗鲁”的,但莫尔却对此表示不赞同,并为它辩护。特别是关于《圣经》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这一说法,莫尔在《关于异教的谈话录》(Dialogue Concerning Heresies)中就曾对其表示强烈的反对。(12)随着历史的前进和语言的发展,莫尔的乡土英语写作显然是无法应对未来的阅读需求。但在他之后的很多英语作家都对他景仰倍至。本·琼生(Ben Jonson)在回顾莫尔的一生时,将他敬为“英格兰的雄辩与修辞之父”。(13)20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钱伯斯(R.W.Chambers)则坚信:“莫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进了散文写作的作家,他让散文具有影响力,并满足了那个时代的读者所提出的任何需求:语言有说服力、内容充满戏剧性,且风格多变。”(1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