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1年第8期
作者:毛河光, 吉诚, 李冰, 刘罡, Eugene Gregoryanz
来源:Extreme Energetic Materials at Ultrahigh Pressures[J].Engineering,2020,6(9):976-980.
编者按
含能材料储存了大量化学能,会在热或力刺激下快速释放。极端含能材料通常指含有极高能量密度的单键聚合氮和单原子金属氢。目前,超高压下极端含能材料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极端含能材料需要几百吉帕的超高压才能合成且难以直接应用,但是,研究这些材料的稳定性、亚稳定性和基础性质可以为通过其他合成路径寻找极端含能材料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毛河光及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6期发表《超高压下的极端含能材料》,介绍了单质氮和单质氢两个极端含能材料的超高压研究,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和需解决的前沿问题。文章指出,在已经发现的多种聚合氮中,立方偏转结构聚合氮和黑磷结构聚合氮是两种特别有意思的聚合氮,其滞后保存现象提供了进一步探索氮应用的前景;金属氢被认为是一种仅次于核能材料的最高含能材料,主要聚焦压力下分子氢的晶体构造和电子结构的奇妙演化过程,即从低密度超宽能带的绝缘体,到窄能带的半导体,再到高密度的分子金属和原子金属,最后到前所未有的崭新物理态。

作者介绍
毛河光,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首次解决了百万大气压的产生和标定问题,获得了550万大气压的国际最高静态压力。创建了多种微区原位测量高压下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实验方法与实验系统,在高压物理、高压化学、高压材料科学、地球和行星内部物理等领域做出了大量先驱性的工作。

说明: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7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