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起源揭秘

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起源揭秘科技日报昆明 3 月 29 日电 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 记者 29 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 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 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 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上 毫秒脉冲双星通常是由一颗脉冲星加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科技日报昆明3月29日电 (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毫秒脉冲双星通常是由一颗脉冲星加上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小于30毫秒,表面磁场在1亿到10亿高斯之间,被认为起源于低质量X射线双星。毫秒脉冲双星是研究双星演化过程中一些极端物理过程的重要天体,可以用来研究中子星的物态方程,限制中子星的吸积物理,还可以用来探索双星演化过程中公共包层抛射、角动量损失机制等。

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了越来越多轨道周期在50天到500天的毫秒脉冲双星,但这些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起源仍不清楚。为此,王博等人提出了“氧氖白矮星+红巨星模型”来解释这类天体的形成。在模型中,由于双星轨道距离长,伴星在演化到红巨星时才充满洛希瓣,进而向氧氖白矮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在氧氖白矮星表面稳定燃烧,当其质量增加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时,镁和氖的电子俘获导致白矮星内部电子简并压减小,使整个星体塌缩成中子星。随后,红巨星由于自身膨胀继续向中子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通过释放引力能产生X射线辐射。在获得物质及角动量后,中子星自转逐渐加快,达到毫秒量级,而此时红巨伴星由于损失物质形成了一颗氦白矮星,最终产生毫秒脉冲双星。这一模型可以解释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

由氧氖白矮星塌缩成中子星的过程被称为吸积致塌缩,是由恒星演化理论在40年前预言的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将产生中子星系统。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可以解释球状星团中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问题。尽管在观测上有大量间接证据支持这类超新星的存在,但由于其非常暗、亮度变化快,到目前为止仍没被观测证认。王博等人的研究进一步间接支持了这类天体的存在。

来源: 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3631.html

(0)
上一篇 2025-07-18 09:26
下一篇 2025-07-18 09: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