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

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在上篇文章中 我谈到 12 这个数字在历法中的应用很广泛 实际上谈到历法 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 就是时间的度量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在上篇文章中,我谈到12这个数字在历法中的应用很广泛,实际上谈到历法,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就是时间的度量。

古埃及将一天划分为了24个小时,而我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了12个时辰。而具体关于年月日,都是人们基于客观规律和计数便捷性规定的。但对于一个小时,我们为什么要将其规定为60 分钟,一分钟规定 60 秒,而不是其他的数字,比如规定 1 小时为 12 分钟,或者 360 分钟呢?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查阅了资料,发现了很多解释,我就按照我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六边形所对应的圆心角是六十度

这种观点所认为的是西方古代人们将一年划分为了 360 天(这是通过观测近似得到的)。

大约在 6000 年前,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日晷来研究时间了,他们通过观测阳光下影子的移动,构建了时间的度量体系。

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

而昼夜交替,春夏秋冬,都是循环往复的。而日晷本身也是圆形的,人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将圆形和这种周期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在人教版的高中数学必修 1 的 5.1 节中,也谈到了,圆周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

古巴比伦人类比一年的 360 天,也就将圆规定为了 360 度,

为什么要说圆的度数来源呢?

因为正是基于对圆的这种度数的定义,古巴比伦人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出发,他们认为一条边所对的圆心角等于 60 度,而边的长度此时也等于半径,所以就将一小时划分为了 60 分钟。

为什么要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出发,而不是其他的正多边形呢?

因为圆是研究天文历法的重要几何图形,而圆的正六边形的边长是等于圆的半径的,并且正六边形也是高度对称的,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正六边形去研究圆,也就凸显了正六边形的特殊性。

而从正六边形得到的这个圆心角 60 度,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数,也让人们对他关注的更多,反正都要对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更为精细化的度量,因此不妨就使用 60 分钟来度量。

没什么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最初的 60 这个数比较特殊。

60是一百以内的因数最多的整数

其实我们在计算时间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不是计算整个整个的小时,而是分开计算的,比如说半个小时是多少分钟,一刻是多少分钟,还有我们小学常考的 10 秒等于多少分钟等等(当然这里的一刻说的不是古代时候的一刻,而是我们常说的 1/4 个小时)。

这也就要求在时间的精细化度量中,要有一个高度可分解的数才可以。60 正是一个这样的数。

60 包含1,2,3,4,5,6,10,12,15,20,30等 11 个因数,是一百以内因数最多的数,可以被很多的数整除,这样就保证了在计算时间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可以被整除。

而且也和在前面中说的一样,60 这个数,和内接正六边形的关系密切,也就使得分钟的精细化计算和已有的时间体系构建了联系。

我国古代其实有其他的计时方法,比如 100 刻计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了 100 刻,共 24 个小时,这是对时间的精细化处理,比如说“午时三刻”,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不好计算,因为无法和小时构建起联系。

一天我们分为 24 个小时,一天也被划分为 100 刻,那平均一小时就约等于是4.167 刻,这计算起来很麻烦,所以在后面的发展中,我国也就采用了西方的这种计时的方法。

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

体现 60 这个数的高度可分性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

其中,天干有十个(有一种说法是天干的来源就,是用来计算的),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 12 个,是根据时辰划分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年份的记录是天干地支共同记录的,两者互不影响,每年都会依次接替,比如天干中是“甲”,那第二年就是“乙”,地支中是“子”,那第二年就是“丑”。

对应的年份中天干地支的合并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比如我们举的例子就是“甲子”和“乙丑”。

如此一来,两者互相轮替,就产生了 60 种组合,60 年天干地支就会重新进行一遍。

因为天干的个数为 10,地支的个数为 12,两者的最小公倍数是 60。

是不是很神奇?

60 这个数字是高度可分解的。

毫秒和秒之间进位并不是 60 进位

讲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想说明的是为什么在时间的精细化划分中,60 进位制能够被采纳,而且能够被规定。

在时间的进位转换中,其实也有例外,比如说毫秒和秒之间的关系就是 1000ms=1s。

为什么时间采用的是60进位制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例外呢?

在使用毫秒的时候,往往我们都是需要高精度的时间控制的时候,比如说航天飞机的发射,运动会短跑项目计时,对于这些应用场景而言,60 进位制显然是不够用的,因为有时候 0.1 秒的差距往往就会改变很多东西。

所以为了能够精细化的对时间进行刻画,将 1 秒就划分为了 1000 毫秒,如此一来,1 毫秒之间的误差就非常小了,更加适合把控。

那这时候就不考虑可分性了吗?

当然不考虑了,因为这已经是这么小的单位了,在划分并没有意义,我们可以说三十分钟,这是可以把握的,但是说 30 毫秒,这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把握了,对于纳秒也是如此。

说这个的意思是什么?

是想强调的是,时间的划分本身也是一种度量,这种度量的规定是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既有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有实际应用的考虑,是一种度量的最优解。

包括 60 进位的时间也是如此,平心而论,中国古代的 100 刻不也是能够实行起来吗,度量都是人为规定的,只是有最好与最坏之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5133.html

(0)
上一篇 2025-08-06 11:45
下一篇 2025-08-06 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