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之十
商之道
现如今,购物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可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越来越困惑,商家的很多行为也让我很迷茫,许多现象让我匪夷所思。
第一、有些商品让人感觉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按照商业的逻辑,商品首先要有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你所购买的商品首先要对你有用。我们知道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商业最大的骗局就是钻石。“一颗恒久远,万世永流传”,以此来象征爱情,赋予了其专有的属性。实际情况是钻石不仅仅不具备永久的意义,也不具有稀缺性,只是由于限制开采造成拥趸居奇的局面。诚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我们对精神的追求不可否认,但是拥有这么一个虚幻的感觉,到底能满足我们什么精神需求?类似这样的商品还有很多,比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给妈妈的桃罐头、给儿媳妇的手串,很多商品确实可以寄予人们的情感,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其实在的真实意义能有多大。类似的噱头愈演愈烈,越来越大的人文景观没有丝毫的文化色彩,仅仅靠几个小资概念的炒作,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我不知道去体验一下到底获取了一种什么样的满足感。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我们消费之后,实际上真的没有给我们带来真实有用的使用价值。
第二、有些商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商品的生产成本。目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有线上商业模式、平台型商业模式、数据驱动型商业模式以及生态系统性商业模式等。随着各种模式的出现,很多商品的价格匪夷所思到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一件商品,从生产端开始,直至消费端结束,中间的劳动靠什么获取利益,如果没有,那么商业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样的现象让人百思不解。我感觉,其中的亏损一定要有人买单,消费者在享受实惠的时候,最终受影响的肯定是生产端,严重的影响了自然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经济运行的规律,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并且,很多的打折优惠助长了人们消费过程中的占便宜、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道德水平。
第三、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自身价值严重脱节。这里要讲的就是“名牌”。我们对名牌的追崇到底基于什么样的文化积淀?一个编织袋子打上品牌的LOGO就可以卖上几百元,超级搞笑。同样的一双鞋、一个包包,与奢侈品挂钩,价格高的远超其同类商品十倍百倍。我不知道,这样一件商品,其使用价值到底如何?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品牌,经过时间的积累,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商业品德树立了其商品的口碑,从而形成了品牌,即使如此,其价格仍然与其商品价值相挂钩,没有成为一种溢价漫无天际的定价资本。但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历史品牌“老字号”却拥名自傲,价格高的离谱,还有许多的名酒、名茶,也是拥奇自居,但其充其量还是酒、茶叶。一件商品,其价格如果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真的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类似乱象,不胜枚举。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商品是我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我们与商家的关系似乎是“商为刀殂,我为鱼肉”的感觉,如果商家误导市场,其迷惑行为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就是一场灾难,长此下去,我们的消费就是被人割韭菜的行为,整个的市场就是互为“刀殂鱼肉”,不仅仅影响了商业发展,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生产和人们生活,会把我们的经济引入一个死局,给人类造成严重的混乱。因此,我们不得不追索一下商业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商之道”,来规范我们的商业行为。
百度了一下,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根据这个词条的解释,我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先行搞清楚。首先是交换的东西的归属。也就是说,所要交换的东西必须要有所有权。可是在原始社会,那时候人们创造物品的能力很有限,多数是自然天成,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大家的,无法确定其归属。如果想要拥有,必须有一个界限,或者占领物品的领地,或者采集归其所有,所以商业自出现就伴随着劳动等社会性活动,是私有属性出现之后的产物。 其次,交换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认为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拥有的东西已经满足自我需要,即有所剩余;另一个是交换的东西必须不一样。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前提,是什么导致你有的东西我没有,并且一定要有盈余呢。据说,交换行为最早是在部落内部出现的。最早在部落内部很多东西应该是配给制的,由于个性化消耗产生了富余,由此交换彼此需要的东西。因此,交换的前提是要有盈余和差异性。再次,通过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交换?这个问题很烧脑,如果前两个问题可以推理,那么这个问题从出现到相对成熟我感觉太复杂了,物与物之间的价值怎么确定,又怎么能够彼此认可。我认为生存需求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人们锚定价值的标准相对简单和统一,并且很多的东西并不一定涉及到严重影响到生存的程度,只是简单的使用价值转移,并且转移的前提只是富余,而不至于自己无法获取。所以说,在商业的原始阶段,人们商业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交换来获取其使用价值,其交换的标准是以其使用价值决定的。这就是商之道,是商业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商业的发展,从物物交换开始,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个是一般等价物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货物增加,物物交换已不再那么适用,因此出现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用相当于最早的货币。由于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中原地区,离海边比较远,最早的货币是海贝,后来逐步有骨贝、石贝、玉贝、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业开始由国家垄断。然而,这种直接的、不假手他人的交换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商业,而只是商业的萌芽阶段。另一个重要阶段是商业成为一种职业。商朝第七任君主“王亥”,开创了最早的贸易形式,这标志着商业活动开始有了更加明确的组织和管理。这时期,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买卖关系,但已经可以看到商业活动的雏形。王亥,也被称为华商之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才被打破,各地出现很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时期著名大商人有隐居宋国的范蠡、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战国时期著名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等。市场和商人的出现,才完成了商业的基本形态。
从秦朝统一货币开始,商业伴随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内容,两千多年来蓬勃发展,商业活动逐渐复杂化和专业化,商业模式丰富多彩,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体现了商业思维和策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商业目前出现的许多现象已经变得远离了商业的初衷,违背了商业逻辑。我认为,形成目前这个混乱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错误的营销理念。
商业的目的是交换,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一种转移,但是在目前的商业思维中,却变成了怎么把商品卖出去。现代营销策划理论有一个常规做法,就是讲故事,说白了,就是给人们洗脑来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我们不否定通过正确的宣传来引导消费,赋予商品丰富的延展价值,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体验,但是这些宣传一定要建立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上。在我国商业的历史上,贸易的目的是把我们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所生产的商品进行传播,来满足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需要,例如我们传播出去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和文化的产物。但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们对外贸易的深入,我们的商业理念深深受到西方营销理论的影响。我们承认西方不乏先进性,但也不可否认其商业实质的唯利性。我们仔细想想,从鸦片开始,西方传给了我们什么?没有营养的洋快餐,不能根本治愈的药品,转基因、添加剂,充满噱头的各种无厘头的节日贺品和情感礼物,这些商品,从实用的角度看没有什么实际的使用价值,无一不在骗取人们的钱财。因此,我们在从商过程中,一定要否定这种唯利是图的营销理念,树立正确引导消费的思想,给人们提供确实可行的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
第二、不正当的垄断行为。
严格的讲,市场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较为公平、优质的消费环境,通过相互竞争为商业的进步发挥推动作用。可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垄断商品和市场,控制商品价格,控制商品买卖,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形成各种各样的垄断局面,不仅造成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商品实际价值的情况,也造成了商品价格与产品价值倒挂的匪夷所思的状况。这种垄断思想伤害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我认为,商业发展到了今天,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在为人们提供较好的商品的同时,让人们享受更好更丰富的生活,而不是霸据市场牟取暴利。个别品牌不应该居高自持,个别平台也不应该上杀下砍。我们应该摒弃商业活动中的垄断思维,实现商品价格与其实际价值相一致,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一般等价物等金融制度的影响。
作为一般等价物,最早也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与其商品价值相一致。我一直困惑,如果我们最早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那么贝壳海边有的是,我们只要去海边捡贝壳就可以换取好多好多的商品。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这个问题我渐渐释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去海边捡取贝壳以用于换取商品,其付出的劳动应该不亚于直接换取商品的价值,从这个层面上讲,其价值转换应该是一致的、公平的。但是,纸币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最早的困惑不再释然。按照约定,货币的锚定物应该是黄金。但是越来越多的现象显示,黄金的价值与其相对应的商品价值已不再一致,纸币的印发无法实现货币总体规模与其商品价值或者社会财富相一致的局面,加上金融经济的影响,利息及债务的相互作用,令这一情况更加扑朔迷离。现在,我们无法保证商品总值与货币总值相一致,只有把锚定物设定为粮食,我们的财富到底是增是减才一目了然。如果我们不能够把一般等价物保持相对稳定,实际上伤害的是全体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交易货币的锚定物一定要有其实际价值,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影响商业混乱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即商业的初衷,也就是从商者的发心。常言讲,无奸不商,对此的解释一般理解为没有商人不唯利是图,其实这句话原为无尖不商,意思是指卖给客户的东西一定要给足,给到上面堆起个尖,表明如果没有给足的理念就不要做商人,其核心思想是诚实守信,维护客户利益。同仁堂的对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也是表明了商家要诚实守信,彰显了从商者的赤子之心。在我们的商业文化中,一直是以诚为本的。但是随着我们与国际贸易的接轨和逐步深化,西方的经济逻辑和商业理念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秩序当中,不以人为本、唯利是图的从商思想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商业活动。由于社会分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领域的产品的生产者,如果我们缺乏端正的商业思想,彼此伤害,我们的社会和世界真的会变得不可理喻,最终的结果不堪设想。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和先进的文化,为了我们民族及全世界的共同利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商业观念,遵守商业之道,给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让人们的生活幸福祥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