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投资界的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分散化,并不是简单地买多几只基金,而是构建“弱相关性”资产组合——用相关系数低于0.3的资产,降低波动、提升稳健收益。

随着AI技术深入基金投资领域,AI选基与人工选基在“弱相关配置”上的较量日趋激烈:谁能更精准捕捉资产间的低相关性?谁又能穿越周期,实现超额收益?
一场技术与经验的博弈,正在展开。
一、AI选基:算法驱动下的“弱相关”新思路
AI选基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处理超大规模的历史数据,识别非线性、跨周期的资产相关性,打破传统配置逻辑。
1. 用模型识别动态相关
AI不再局限于线性相关的静态判断,而是通过融合高频与低频数据、构建动态关联网络,发现不同市场阶段下的潜在关系。

案例1:行业轮动模型
- 华泰金工团队研发的全频段模型,结合分钟级高频数据与日线趋势,识别TMT与有色金属在加息周期相关性从0.2飙升到0.6的变化,并提前3周给出配置信号,年化超额收益达21%。
案例2:多因子非线性分析
- 渤海证券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挖掘“季度涨幅+资金流入率”的交叉效应:当涨幅大但资金未跟进时,未来3个月对市场的相关性反而更低。这类复杂规律,AI远胜于人工挖掘。
2. 打造“懒人组合”,兼顾收益与风控

- 某投研机构构建的“四资产弱相关组合”(微盘+黄金+红利+长债),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筛选,资产间相关性小于0.2。
- 2023.6-2025.4期间,组合累计收益达35.25%,最大回撤控制在-11.71%,远优于同期沪深300(-2.17%)和偏股混合指数(-8.46%)。
更重要的是,AI能自动判断资产偏离度并触发调仓,响应速度比人工高出3倍,交易成本更低。
3. AI的短板:黑箱与伪相关陷阱

尽管效率惊人,但AI并非万能:
- 过拟合问题:某AI增强策略过度依赖过去的“微盘与红利负相关”规律,在2025年风格切换中反而踩雷,超额收益为负。
- 解读能力不足:ChatGPT选基组合在英国股市实验中虽有短期收益,但因无法读懂政策文件的深层含义,在2025年AI概念回调中回撤高达24.39%。
二、人工选基:用产业逻辑解构“弱相关”
相比AI的“冷冰冰算法”,优秀基金经理更懂“收益背后的逻辑独立性”——即使看起来相关,背后的驱动力可能完全不同。
1. 越过表象,看清盈利来源

案例1:AI算力 + 军工电子
- 万家基金耿嘉洲配置寒武纪+沃尔核材,看似同属科技板块(相关性0.4),实则受不同因素驱动:前者靠GPU需求,后者受益军工升级。2024年Q4,两者回撤差距达15%,有效对冲风险。
案例2:半导体设备 + 新能源存储
- 富国基金孙权基于政策节奏差异(设备补贴2023-25,储能2025-27)进行搭配,在AI板块剧烈波动时实现年化收益94.46%。
2. 极端行情下的“反脆弱”组合

- 工银战略新兴产业A:通过AI软件+消费电子组合,利用应用与硬件节奏错位,在AI板块跌13%时反而上涨,回撤控制在8.22%。
- 华商润丰A:将制造业与光模块配置在一起,在2025年Q1取得12.53%的收益,而大盘同期却是负增长。
3. 人工短板:主观偏误与信息处理瓶颈

- 认知盲区:部分基金经理固守风格不变,错失AI等新兴资产配置时机。
- 数据限制:人工最多追踪数百只基金,难以跨市场、跨类别建立大样本弱相关性分析。
三、谁更强?2025成绩单来揭晓

可以看到,AI在效率和广度上占优,人工在逻辑深度与可解释性上胜出。
四、结语:人机协同才是“弱相关”最优解
AI擅长量化分析和快速响应,能在指数维度构建“理想组合”;人工基金经理则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发挥产业判断力,打造“非对称分散”策略。

2025年多位FOF经理提出“AI+HI”(Human Intelligence)协同配置模型——如AI负责主题情绪与资金监控,人工把控政策风向和宏观趋势。这正是未来投资的关键方向。
普通投资者怎么选?
- 想“省心、省力”:选择AI构建的低相关组合,回撤小、稳中有胜;
- 想“吃产业红利”:跟随优秀基金经理,构建产业逻辑上的“真·弱相关”。
毕竟,真正的分散化,不是拼凑数字,而是深刻理解资产的本质。这一点,AI也许终有一天能学会,但今天,还需要人类的智慧。
如果你也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不怕震荡、还能抓住机会的基金组合,欢迎留言讨论:你更信任AI,还是更信赖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