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文丨拓扑社 记者 海洋
大约从2014年开始,笔者注意到有些游戏类论坛开始出现一种有趣的验证方式,不必费心按着大小写切换输入验证码,只需要用鼠标拉动屏幕上的小滑块,就可以完成验证。这正是“极验验证”的产品,通过拉动滑块或者拉动拼图的形式就可以完成验证。验证是件小事情,小到网站开发过程中很少配备专门人员负责验证码这个模块,但极验验证问世后,至今已经有将近7万家网站在使用,日均验证量1.5亿次。这种验证方式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所有的交互场景中,怎样过滤掉机器的行为,只保留自然人发起的有效交互?
一、验证无码,靠的是生物识别
验证码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是普及率最高的计算机技术之一。现状是,这个老古董15年来还没有过什么显著的革新,而且思想还局限在图像上。“图像验证码越来越难,最后人都答不上来了,机器却还能识别,这是最大的问题。我以前在武大就是研究计算机视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破了这个验证码了,因为我知道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去用图像保证计算机的安全绝对是一条末路,所以正是这个原因,我才尝试用别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做了这个公司。”极验验证创始人、CEO吴渊谈起创业初衷如是说。
极验验证的验证方式,看起来只需要拖动一块拼图
吴渊以前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教师,在武大的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含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既然用图像去保证计算机安全已经走入死胡同,那么能不能用机器学习的形式,让计算机学习到哪些行为是人做出来的,哪些行为是机器做出来的?吴渊认为,通过数据采集和云端生物识别,能够探索出一套人类行为模式,比如可以分析页面上的一个拖拽动作,如果符合人类的行为模式,就可以判定为这是一个自然人,反之,则是机器。
二、真颠覆还是小革新?看看以下几点
吴渊说,极验验证从三个方面对于验证这件事进行了颠覆,一,技术;二,体验;三,管理。
“从技术上讲,我们把以前的东西全部颠覆掉了,与图像学没有太大的关系,拖动只是外面表象的东西,是我们引导用户产生的行为,而我们辨别是机器还是人是通过行为特征来判断的,不是说你能不能识别缺块在哪,人去拖,跟这个毫无关系。机器也可以完成拖动,而且机器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位置,但是我们分析机器拖动过程的数据,发现不是人类的特征,就会挡掉这个行为。而且我们做机器学习,会从高维空间寻求人类行为的边界在哪。我们通过已经积累的海量数据发现人类行为特征的规律。验证请求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看是否符合这个规律,符合就让它通过。”
而从体验上来讲,极验验证不仅仅是给网站的访问者带去了便利,从站长的角度来说,使用也非常方便。用几行代码就可以接入,不需要再去进行安装部署,这一点受到了很多个人站长的欢迎。
管理的颠覆表现在两点:一,数据管理可视化,在后台展现验证请求量、成功量、抵挡攻击量等数据,甚至能够把不同种类的机器都识别出来;二,安全的自动更新,传统验证码被激活成功教程后只能重写所有代码,而极验验证通过检测40多个静态特征和超过160个动态特征来随时处理潜在的验证危险,一旦遇到可疑行为,全网动态更新,这让激活成功教程变得十分困难。
“没人说做安全能够‘绝对安全’,但是做安全一定要有很多的策略和准备,我们有专门的研究团队,每天去研究所有人的行为数据,另一些人把这些东西做成相关的安全产品,我们不停的变换策略,每天24小时地去解决问题。首先我们算法会做的很好,而且我们策略会做的很多,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人的大脑参与其中。”
三、哪些人在用极验验证?效果怎样?
“一开始是游戏领域,抢的最厉害的是发号中心,人去领一个账号需要3秒钟,但机器一秒能领1万个账号,这就产生刚需,一家公司用起来其他就都跟着用起来了,变成他们的解决方案。游戏用起来,直播也跟着用起来。用户了解你的产品自然会发现价值在哪。”到现在,已经有视频直播网站、游戏社区网站、社交论坛、电商、媒体等十九个领域的网站都使用了极验验证的产品,其中不乏多玩、斗鱼、17173、虎嗅、新浪博客等大型网站。
同时,极验验证不仅仅会被使用在验证这件事上。“比如高德地图PC版,如果不停查询,也会弹出验证码,防止地图的资源被机器爬走到别的地方去;比如你们写的是原创文章,有没可能机器把你们文章扒到其他地方去,这也是机器交互,但是你不可能把这个地方封了不让人去干,那么这个地方就需要人机交互;包括东方航空用我们的产品解决飞机上面占座问题;金融领域,基金刚放上去被机器购买完了,等等,这些地方都会用到我们的产品。”吴渊说,所有有交互的地方都可以有极验验证的存在,因为所有交互要干的第一件事是判断这个行为是来源于一个人,还是来源于一个机器。
吴渊说,目前极验验证“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可以走通,接下来的重点是把市场做大,可能也会推出更细分的一些产品。“比如抗抓取,针对这个我们未来也会开发产品出来。”另外截止发稿时,极验验证官方透露,已经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和具体金额暂时保密。
本文为拓扑社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或引用
寻求报道&合作请联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