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1. 过剩离子双电层:
在相互作用力下达到动态平衡
2.离子特性吸附双电层:
阴离子优先吸附在金属表面,使靠近金属表面的一次有过剩的阴离子;则在溶液侧便会产生过剩的阳离子,使之达到动态平衡。(Me:合金)
抑制“特性吸附”的趋势,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3.偶极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双电层:
阻碍偶极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定向排列——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2、人为可控的双电层结构
通过外接带点电源调控:
3、双电层模型理论
1.紧密层模型(Helmgoltz理论):双电层两侧电荷趋向于紧贴电极表面排列 (过于理想化)。
如:
都近似的默认为遵循紧密型双电层模型。
双电层两侧电场则认为仅施加在双电层两侧
2.分散层模型(Gouy-Chapman理论):考虑溶液相中离子的热运动,离子分布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的存在。(未考虑金属相的电子分布,同样理想化)
同时双电层中电场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
3.紧密/分散层模型(Stern理论):认为双电层是由内层的紧密层和外层的分散层两部分组成的。
内层紧密层,金属与溶液作用;外层分散层,分子热运动。
电场强度分布:
4、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双电层是电子导体/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区,是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现象的发生场所。
改电场足以改变电化学反应中的方向变化和反应速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177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