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目录
一、梅森公式
 Q i ( s ) Q_i(s) Qi(s)——从该输入到该输出的某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
  △ i ( s ) \triangle_i(s) △i(s)——将 △ ( s ) \triangle(s) △(s)中与 Q i ( s ) Q_i(s) Qi(s)通道接触的回路的传递函数令为零后得到的表达式。
  △ ( s ) \triangle(s) △(s)——称为系统的特征式。
二、例题
2.1 前向通道怎么数
根据前向通道的定义,只要不回头,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即可。上面的信号流图,其实可以用图论的方法来分析,由于R到a和e到C是固定的,因此目标就是找到从a到e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路径。首先建立各个节点之间的邻接矩阵:第 ( i , j ) (i,j) (i,j)个元素表示从第 i i i个节点到第 j j j个节点的传递函数。
| a | b | c | d | e | |
|---|---|---|---|---|---|
| a | G2 | G6 | |||
| b | -G10 | G3 | G7 | ||
| c | G4 | ||||
| d | -G8 | G5 | |||
| e | -G9 | 
2.2 回路怎么数
回路,根据定义,从哪里出发,就要回到哪里。和2.1类似,也可以通过构造树来求解,只不过这次不是从a到e,而是从a到a、从b到b、从c到c、从d到d、从e到e——所谓“回路”。同时,也必须保证除了起点和终点相同以外,没有其他节点是重复访问的。
1)从a到a
 根据邻接矩阵可以看出,要想回到a,整条路径的倒数第二个节点必须是b或者e(表上第1列),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画树的时候有所预判。
 
 找到的回路有:
 (1)a-b-a
 (2)a-b-c-d-e-a
 (3)a-b-e-a
 (4)a-c-d-e-a
 对应的传递函数为:
  L 1 ( s ) = − G 2 ( s ) G 10 ( s ) L_1(s)=-G_2(s)G_{10}(s) L1(s)=−G2(s)G10(s)
  L 2 ( s ) = − G 2 ( s ) G 3 ( s ) G 4 ( s ) G 5 ( s ) G 9 ( s ) L_2(s)=-G_2(s)G_3(s)G_4(s)G_5(s)G_9(s) L2(s)=−G2(s)G3(s)G4(s)G5(s)G9(s)
  L 3 ( s ) = − G 2 ( s ) G 7 ( s ) G 9 ( s ) L_3(s)=-G_2(s)G_7(s)G_9(s) L3(s)=−G2(s)G7(s)G9(s)
  L 4 ( s ) = − G 4 ( s ) G 5 ( s ) G 6 ( s ) G 9 ( s ) L_4(s)=-G_4(s)G_5(s)G_6(s)G_9(s) L4(s)=−G4(s)G5(s)G6(s)G9(s)
2)从b到b
 
 找到的回路有:
 (1)b-a-b
 (2)b-c-d-e-a-b
 (3)b-e-a-b
 可以发现,这里的三条回路全部和“从a到a”的前三条回路重复了,也就是说上面辛苦画了图,结果却白找了。怎么避免这种白费力的情况呢?观察这里的第一条回路b-a-b,它其实是一个包含了a和b两个节点的环,既然是一个环,那么它也可以写成a-b-a,这也就是“从a到a”的第一条回路。因此,在找“从b到b”的回路的时候,我们应该排除掉所有出现a的线路——因为凡是经过a的环,必然也属于“从a到a”的回路,是前面已经找过的。
3)从c到c
 有了前面的经验,我们在找“从c到c”的回路时,需要排除所有会出现a和b的线路。由于最后需要回到c,因此从邻接矩阵来看,回路里经过的倒数第二个节点必然是a, b, d其中之一,又因为我们需要排除a和b,所以从c到c的回路必然是c-…-d-c的形式。
 
 可以看到,由于我们排除了a和b,因此这次搜索的规模一下子减小了。找到的回路为:c-d-c,对应的传递函数为: L 5 ( s ) = − G 4 ( s ) G 8 ( s ) L_5(s)=-G_4(s)G_8(s) L5(s)=−G4(s)G8(s)
4)从d到d
 同理,从d到d的回路中不应该出现a, b, c;而从邻接矩阵可以看到,只有经过c才能到达d,因此不存在符合条件的“从d到d”的回路。
5)从e到e
 同理,从e到e的回路中不应该出现a, b, c, d;由于e是最后一个节点,它没法不经过其他节点而到达自己,因此,也不存在符合条件的“从e到e”的回路。
终于数完了!
 总结一下,我们找到的回路有5条:
 (1)a-b-a
 (2)a-b-c-d-e-a
 (3)a-b-e-a
 (4)a-c-d-e-a
 (5)c-d-c
 对应的传递函数为:
  L 1 ( s ) = − G 2 ( s ) G 10 ( s ) L_1(s)=-G_2(s)G_{10}(s) L1(s)=−G2(s)G10(s)
  L 2 ( s ) = − G 2 ( s ) G 3 ( s ) G 4 ( s ) G 5 ( s ) G 9 ( s ) L_2(s)=-G_2(s)G_3(s)G_4(s)G_5(s)G_9(s) L2(s)=−G2(s)G3(s)G4(s)G5(s)G9(s)
  L 3 ( s ) = − G 2 ( s ) G 7 ( s ) G 9 ( s ) L_3(s)=-G_2(s)G_7(s)G_9(s) L3(s)=−G2(s)G7(s)G9(s)
  L 4 ( s ) = − G 6 ( s ) G 4 ( s ) G 5 ( s ) G 9 ( s ) L_4(s)=-G_6(s)G_4(s)G_5(s)G_9(s) L4(s)=−G6(s)G4(s)G5(s)G9(s)
  L 5 ( s ) = − G 4 ( s ) G 8 ( s ) L_5(s)=-G_4(s)G_8(s) L5(s)=−G4(s)G8(s)
 从数的过程来看,一开始“从a到a”的回路是最多的,后面“从x到x”的回路由于要规避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节点,因此新增的回路会很少,搜索的速度会变快。
2.3 找不接触回路,求系统特征式
找不接触回路的时候,也有两个省力的方法:
- 为了避免重复,找(1)的不接触回路的时候,备选是(2)(3)(4)(5);找(2)的不接触回路的时候,就不考虑(1)了,只看(3)(4)(5)是否满足;以此类推。
 - 一共只有abcde五个节点,一个回路至少有2个节点,所以任何一条包含5个节点的回路都不存在跟它匹配的不接触回路。
 
结论: L 1 ( s ) L_1(s) L1(s)和 L 5 ( s ) L_5(s) L5(s)、 L 3 ( s ) L_3(s) L3(s)和 L 5 ( s ) L_5(s) L5(s)是不接触回路。
2.4 △ i ( s ) \triangle_i(s) △i(s)
由于 L 1 ( s ) L_1(s) L1(s)和 L 5 ( s ) L_5(s) L5(s)、 L 3 ( s ) L_3(s) L3(s)和 L 5 ( s ) L_5(s) L5(s)是不接触回路,因此系统的特征式为:
  △ ( s ) = 1 − ∑ i = 1 5 L i + L 1 L 5 + L 3 L 5 = 1 + G 2 G 10 + G 2 G 3 G 4 G 5 G 9 + G 2 G 7 G 9 + G 6 G 4 G 5 G 9 + G 4 G 8 + G 2 G 10 G 4 G 8 + G 2 G 7 G 9 G 4 G 8 \begin{aligned} \triangle(s)&=1-\sum_{i=1}^5L_i+L_1L_5+L_3L_5\\ &=1+G_2G_{10}+G_2G_3G_4G_5G_9+G_2G_7G_9\\ &+G_6G_4G_5G_9+G_4G_8+G_2G_{10}G_4G_8+G_2G_7G_9G_4G_8 \end{aligned} △(s)=1−i=1∑5Li+L1L5+L3L5=1+G2G10+G2G3G4G5G9+G2G7G9+G6G4G5G9+G4G8+G2G10G4G8+G2G7G9G4G8
 接下来算 △ i ( s ) \triangle_i(s) △i(s),回顾一下定义:
  Q i ( s ) Q_i(s) Qi(s)——从该输入到该输出的某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
  △ i ( s ) \triangle_i(s) △i(s)——将 △ ( s ) \triangle(s) △(s)中与 Q i ( s ) Q_i(s) Qi(s)通道接触的回路的传递函数令为零后得到的表达式。
 我们前面找到的前向通道为:
 (1)R-a-b-c-d-e-C
 (2)R-a-b-e-C
 (3)R-a-c-d-e-C
 计算的 Q i ( s ) Q_i(s) Qi(s)为:
  Q 1 ( s ) = G 1 ( s ) G 2 ( s ) G 3 ( s ) G 4 ( s ) G 5 ( s ) Q_1(s)=G_1(s)G_2(s)G_3(s)G_4(s)G_5(s) Q1(s)=G1(s)G2(s)G3(s)G4(s)G5(s)
  Q 2 ( s ) = G 1 ( s ) G 2 ( s ) G 7 ( s ) Q_2(s)=G_1(s)G_2(s)G_7(s) Q2(s)=G1(s)G2(s)G7(s)
  Q 3 ( s ) = G 1 ( s ) G 6 ( s ) G 4 ( s ) G 5 ( s ) Q_3(s)=G_1(s)G_6(s)G_4(s)G_5(s) Q3(s)=G1(s)G6(s)G4(s)G5(s)
因此,计算 △ 1 ( s ) \triangle_1(s) △1(s)需要令 △ ( s ) \triangle(s) △(s)中与 Q 1 ( s ) Q_1(s) Q1(s)通道接触的回路的传递函数令为零,也就是让经过a-b-c-d-e中任意节点的 L i = 0 L_i=0 Li=0,显然所有 L i L_i Li都经过a-b-c-d-e,因此所有 L i = 0 L_i=0 Li=0, △ 1 ( s ) = 1 \triangle_1(s)=1 △1(s)=1。
 计算 △ 2 ( s ) \triangle_2(s) △2(s)需要令 △ ( s ) \triangle(s) △(s)中与 Q 2 ( s ) Q_2(s) Q2(s)通道接触的回路的传递函数令为零,也就是让经过a-b-e中任意节点的 L i = 0 L_i=0 Li=0,这时候只有 L 5 ≠ 0 L_5\neq0 L5=0,因此 △ 2 ( s ) = 1 − L 5 = 1 + G 4 G 8 \triangle_2(s)=1-L_5=1+G_4G_8 △2(s)=1−L5=1+G4G8。
 计算 △ 3 ( s ) \triangle_3(s) △3(s)需要令 △ ( s ) \triangle(s) △(s)中与 Q 3 ( s ) Q_3(s) Q3(s)通道接触的回路的传递函数令为零,也就是让经过a-c-d-e中任意节点的 L i = 0 L_i=0 Li=0,显然所有 L i L_i Li都经过a-c-d-e,因此所有 L i = 0 L_i=0 Li=0, △ 3 ( s ) = 1 \triangle_3(s)=1 △3(s)=1。
2.5 结果表示
参考资料
[1]田玉平,蒋珉,李世华.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196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