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五)

初中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五)材料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节选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材料

《桃花源记》陶渊明(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题目与答案

一、字词句的理解

  1. 实词释义“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古义指____,今义指(食物)味道好。答案:鲜艳美丽“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意为____。答案:整齐的样子
  2. 通假字辨识“便要还家”中的“要”通____,意为____。答案:邀;邀请
  3. 一词多义“之”在“忘路之远近”和“渔人甚异之”中分别解释为____和____。答案:的/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原为形容词,此处用作____,意为____。答案:动词;对……感到惊异

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1. 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其中往来种作
    B. 欲穷其林
    C. 不可知其源(出自《小石潭记》)
    D. 恐前后受其敌(出自《狼》)答案:D(D项为代词,代指狼;其余均为代词,指那个地方/那片林子)



三、句子翻译

  1. 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四、文意理解

  1. 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案:本段主要描述了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以及他见到的桃花源中宁静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景象。
  2. 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这句话描绘了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自得其乐的画面。体现了作者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五、分析综合

  1. 作者在文中对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进行了细致描绘,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安宁、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写法赏析

  1.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悬念的写法,通过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美丽,并借渔人的行踪,层层设疑,吸引读者兴趣。同时,通过描绘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七、拓展探究

  1. 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谈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一成语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答案:“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在现代社会中,它常用来比喻环境幽静、生活安逸、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也用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应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真,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2291.html

(0)
上一篇 2025-07-02 11:20
下一篇 2025-07-02 1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