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人工智能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月 15 日 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 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 20 余位来自高校 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月15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和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刘凇佐担任执行主席,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卢云龙、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项目入选者杨逍宇担任学术秘书。

人工智能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海斌作“人工智能与远程水声通信交叉研究初探”报告,介绍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图像水声通信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极窄带宽条件下成功实现深海远距离的高效、高鲁棒性图像传输,具有巨大的技术潜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周田华以“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应用挑战与发展思考”为题,分享国内外水下光通信在长距离和大容量方面的最新进展,从环境适应性、速率适应性、对准适应性和应用便利性出发,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提出AI赋能的水下无线光通信工程应用和装备研制的发展思路,并对新技术进行了展望。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瞿逢重作“基于扩散模型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结构化干扰下的水声信道估计”报告,介绍在AWGN与结构化干扰共存的复杂场景下,通过扩散模型(DM)神经网络学习干扰的得分函数,并利用稀疏贝叶斯学习(SBL)建模信道稀疏结构,实现了信道与干扰联合估计的两种高效后验采样方法。

人工智能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水声通信的性能指标与典型应用、水声通信的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水声通信技术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徐立军指出,基于传统通信信号处理中对信号正交性的关注,可探索利用语义信号的正交性进行信息传输,从而开启新的研究方向。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陈友淦认为,人工智能提高了大小模型的迁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为外场实验带来很大便利。

大家一致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声通信技术面临的技术瓶颈提供了创新的突破路径。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水声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AI+水声通信”创新发展模式的形成,为水声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会前,专家们赴北京长城电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水声通信技术与系统研制和生产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idsoft.com/186410.html

(0)
上一篇 2025-08-23 10:10
下一篇 2025-08-23 10: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